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科学、伦理、经济价值,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利用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稳定的学生群体、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高级人才优势,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近年来文化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研究。数字图书馆在信息资料的存储、搜索和开发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天津葛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实践,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的核心,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提出整体性、动态性、重点性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从传统风貌、物质空间、景观空间、产业性功能和管理实施手段五个方面入手对历史格局、文物遗存等物质空间的保护、更新和改造,同时实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呈现的是一个民族从历史走来的痕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从我们视线中消失。本文围绕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共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大类。烟台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存广泛,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基本情况近年来,烟台市围绕胶东特色文化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名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6.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传承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文化进行了传承,更重要是成为了增进民族感情的基础。因此基于"非物质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陶海英 《科教文汇》2013,(17):197-19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历史认识的价值,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重阳 《科教文汇》2009,(14):18-18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地方大学应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更好地维护民族的文化命脉,保护和传承民族本土资源。本文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地方大学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视角探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其文  刘俊杰  吴玉鸣  徐伟 《资源科学》2013,35(5):1104-1112
在分析广西国家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总结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基于区域的视角,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民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类别,并考虑行政区划因素,建立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三江龙胜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东兴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地活态整体性保护和传承.最后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规划和建设需要注意的6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袁军 《科技通报》2012,28(10):150-152
贵州省是我国的多民族省份之一.不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和文化.随着民族融合步伐的加快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许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正处在濒临消忘的边缘.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之上的数字录音、录像技术;数字三维成像技术;数字图案媒体数据库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提供了新的手段.对上述方法的研究与正确应用也必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对贺州旅游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3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之后,乡村开始大面积凋敝,承载灿烂农业文明的乡村遗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一波不可阻挡的逆城镇化暗流正在涌动,一场"新上山下乡运动"正在袭来,对遗产村落保护来说,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也可能是历史性的大灾难。消极保护的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已经证明注定失败。积极面对挑战,尽快探索新时代的遗产村落保护途径和方法,刻不容缓。面对复杂的乡村社会和经济条件,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获得解决之策。文章表达了关于"新上山下乡运动"的观点,提出了此背景下的遗产村落保护和复兴的基本工作框架,并以徽州西溪南村为例,总结了近3年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正在和即将面临的大量遗产村落的保护和复兴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基金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有效推动科学发展而制定的战略性举措。探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追溯其申请制度、评审制度、复审制度等制度创新的演变发展脉络。NSFC的制度创新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形成了文化积淀,促进了文化传播,已然成为科学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张忠训  杨庆媛  王立  苏康传  匡成铭 《资源科学》2018,40(11):2296-2306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特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交通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播。本文运用空间句法与GIS分析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100个被住建部认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交通可达性的特征与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铜仁市交通路网的连接值等级差异显著,拓扑连接呈“点-轴”放射状结构,高速公路多为高集成度轴线核心,路网拓扑连接等级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市域内传统村落全局可达性较高的为环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以及石阡县,局部可达性高的村落具有极为便利的高等级公路通达,感知可达性高的区域集中在环梵净山区域。② 铜仁市传统村落在环梵净山松桃片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分布区,在环梵净山印江片区、石阡片区和思南与德江交界片区则形成次高密度分布区,这些区域的路网全局通达度和村落的全局可达性也相对较高,表明全局可达性与传统村落分布成正比。③ 封闭的地形、道路等级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交通可达性。铜仁市作为武陵山区域的核心区域,虽然传统村落集中,但是可达性总体水平较差,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形成挑战,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5.
李欣 《科教文汇》2014,(2):84-84,89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这种潮流下蕴含着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各民族的文化在矛盾中渐进,走向融合、走向文化同质化。中华民族作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有着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一直与各民族存在着文化融合。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发扬和融合适应的双重挑战,这种局面要求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出去,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求同存异、坚持开放、取长补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创新发展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赋存环境背景特征,以及遗产构成的时间、空间与材质特征的观察分析,指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总体处于不容乐观的情形。"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4个问题:(1)环境变化引起文化遗产的损毁严重;(2)风化剥蚀作用引起文化遗产的老化与病害一直在进行;(3)人类经济活动与过度旅游造成的破坏逐渐加剧;(4)战争与盗掘恶性破坏近年变得尤为引人关注。提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5条对策:(1)加强文化遗产共性病害与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2)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与监测中的作用;(3)加强文化遗产联合综合开发利用研究;(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明新融合;(5)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一带一路"建设要文化先行,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增强吸引力,形成一个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面向全球化战略架构的命运共同体,促进沿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往的承载能力研究多是面向大区域尺度,专门针对村镇建设的承载能力评估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准,探讨了县域尺度面向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选取的案例区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江西省永丰县。通过永丰县村镇建设特点及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的初步评判,建立了以土地、地质灾害、生态为主要限制因子的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判定的指标体系,划分了以行政村为基础单元的村镇建设适宜类型,测算了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两种情景下的全县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永丰县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779.77 km2和1838.68 km2,剔除重叠面积后为1838.94 km2,占全县面积的67.81%。②按照各村不适宜区面积、现状人口、村镇建设的情况,全县216个行政村可被分为生态保护重点村、种植业发展重点村、中心集聚重点村和其他村4大类。③当地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耕地种植业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分别为135.38万和140.10万人。④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140和200 m2测算,高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村镇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4.05万、60.04万和42.03万人;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4.61万、39.01万和27.31万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现行“双评价”技术指南的应用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撑,也可为永丰县实施乡村振兴和村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磊  刘圆圆  任宗悦  颜蔚 《资源科学》2020,42(7):1223-1235
村镇区域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建设对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节区域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村镇建设主要涉及居住、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包含村镇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也反映村镇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二战后西欧(德国和英国)与东亚(日本和韩国)主要国家村镇建设的主要类型与村镇功能演变特征,梳理了针对村镇区域居住、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政策、规划与法律等,探讨了村镇建设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响应及其影响政府的村镇发展政策与规划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镇建设的阶段特征、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规划政策改革。最后,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总结了中国村镇建设的特殊性,并从村镇地域系统与主导发展类型的视角,提出了改善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关系,促进村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言明 《大众科技》2012,(12):197-198
对于一种文化事象,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窥见其不同的文化特征。从文化承传的角度考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对于探索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施隽 《科教文汇》2014,(33):223-224
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断绝的重要纽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对今天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从加强宣传、政府保护、非遗自救和谨防“大跃进”式文化保护等四个方面谈了一下自己对今天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为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自己的一点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