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然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
汤健 《上海教育》2005,(2A):82-83
在我校二期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不善于提问,不善于质疑,学习上缺少主动探究精神;而教师在接受二期课改新理念的基础上,想改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试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但由于学生缺少这种当堂质疑问难的习惯,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冷场,教师怕影响教学时间,又不由自主地恢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可怕的教与学的传统习惯,制约了二期课改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然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教师重视了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却忽视了思想政治课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陕西教育科研》2004,(3):58-58
经历6年探索试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理念的“二期课改”9月1日起将在申城所有小学一年级全面推广。明后两年的秋季,初中起始年级和高中起始年级,也将分别实行新课程和新教材。这标志着“二期课改”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二期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就是看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没有减轻。教育部门将通过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降低课程要求和考试难度,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时间。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学实践中,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建构主义倡导的"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物理规律,做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努力将二期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节物理拓展课"克拉珀龙方程"为例,介绍我们的一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学实践中,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建构主义倡导的“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物理规律,做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努力将二期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一节物理拓展课“克拉珀龙方程”为例,介绍我们的一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了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征的期望目标 ,一是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二是构建以面向新世纪、体现教育基本规律、突出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体系和新教材体系 ,使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活动做到课程化。三是要加强对学生发展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科学培养 ;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塑造 ;加强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评价。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二期课改的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尝试。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8.
一、树德学堂之我思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的课堂,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离这个目标还比较远。二期课改新课程理念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学生自身才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处于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长远考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正优化课堂教学是课改的重要内容,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应用价值。下面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创造情境,精心设疑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教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当我们理性地思考课改之路,就不难发现,新课程的实施折射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