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何可  林宇阳  张毅  蔡爽 《传媒观察》2023,(3):97-104
当前,国际传播正处于从过去基于大众媒体的自上而下范式,向以全球一体化互联网为基础、自下而上全局性范式转变的关键时刻。无论是从世界格局演变、传播业态发展,还是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来看,我们都迎来了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时机。回顾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迎来井喷式增长。围绕国际传播基础理论创新、国际传播范式转变、话语权与国家形象研究、媒介渠道延展策略以及国际传播海外研究等议题,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伍刚 《中国广播》2012,(3):55-58
中美同为互联网大国。美国是互联网技术领先的网络传播强国,中国正试图从世界网民用户第一大国向深度应用强国转型。本文试图对比研究中美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现状和特点,得出中国互联网强化核心竞争力、追赶美国互联网、提升国际传播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戴岚岚 《新闻传播》2023,(18):50-52
国际传播是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融媒时代的到来,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将从融媒时代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策略性的手段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开创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新路。  相似文献   

4.
李芊芊 《传媒》2021,(10):77-79
当今,以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智能技术极大地改变着国际传播流程及模式,为对外传播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可能性.本文着眼于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之大背景,着重关注中国软实力之打造、国家形象之建立以及国际传播机制之革新,尝试探究新技术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创新范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树立富有正能量的中国形象找寻合理有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文化、商业、技术三重视角,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重构,将跨文化交流、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探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引领和推动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商业、技术三重视角,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重构,将跨文化交流、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探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引领和推动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7.
<正>理论上,每个国家都有公平表述其话语权的机会,但问题是,每个国家是否具备传播国际话语权的条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途径,运用自已的话语权?通过话语权的传播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把自已的"话语"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对象国家的受众?事实上,讨论国际话语权也就是讨论国际宣传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外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央视第九套纪录片频道等都是中国与外国沟通、交流、进行宣传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开始参与国际传播活动之后,国际传播的机遇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媒介技术的变革,直接带来的是国际传播格局的变化.这种国际传播格局的变化,又引发了一个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那就是在这样的格局中,我们该如何争取一个主动的国际传播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王楠楠  李侠  邵滨 《出版广角》2021,(10):46-48
构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是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之一.国内的语言类学术期刊具有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作为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对外传播的一个突破口.语言类学术期刊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开新局:搭建语言类学术期刊的新传播生态,推进语言类学术期刊标准的国际化,建构汉语研究的国际学术权威和打造国内外"双循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赵芳 《今传媒》2014,(7):21-22
从全球范围来看,网络传播以其高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青睐,公众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的空间不断拓宽,极大地推进了整个世界对于中国的知晓和沟通。中国的互联网由政府主导以免受西方国家的信息侵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尽管如此,无论是互联网的传播内容或是传播载体,都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而日益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新信息传播环境下,当抓住契机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传播技术条件下,人们深感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新闻就如同发生在身边,可以真切地感受事件中的人物和故事,而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逐步意识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同时,中国人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有增无减,这些因素使国际新闻成为中国媒体内容新的增长点.那么,如何做好国际新闻报道?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全球传播技术条件下,人们深感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新闻就如同发生在身边,可以真切地感受事件中的人物和故事,而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逐步意识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同时,中国人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有增无减,这些因素使国际新闻成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更以空前的速度改变着企业的竞争环境与运作方式,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网络品牌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范式转移现象。这种范式转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信源从有形到无形、传播扩展从外延到内涵、传播竞争从二元到单一、传播范围从本土到国际。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媒国际空间拓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13亿人口、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安理会五常之一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主要还是通过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来描绘,来定调。以前中国是"人微言轻",而今"人重"了,可"言"依然轻。在面向国际,争夺国际话语权,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传播垄断格局的进程中,中国传媒军团必须内部协调,整合资源,利用借船出海策略,开展国际合作,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开展国际传媒并购,打造国际传媒集团。我们的国际传媒机构应该转变成一个市场化的主体,用文化价值理念的魅力、资本的力量、市场的面孔,科技的手段去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综合国力的强盛,更由于中国传媒人对争夺国际话语权重要性的认知和觉醒,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由美国主导的传播格局将会被颠覆,在这个格局中,来自中国声音会异军突起,与中国国力相符合的国际传媒话语权将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报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载体,其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传播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入手,重点分析了影响高校学报国际传播能力的因素,并从争夺国际话语权、专业化办刊、扶持优秀学报、发挥主办单位优势等方面提出了学报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应采取的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为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提供了新变量.从传统的“街头政治”走向具有力量交换的“线上一线下互动”,再到协同行动的“网络—街头政治”,这种新式的社会抗争与国家转型路径,其间体现的不只是地缘政治变动时的国家内生力量自行裂变,还有来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国际传播力量的积极促动.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在国际传播与地缘控制的逻辑之外,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工具新面孔与地缘政治的变动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何仪 《新闻前哨》2023,(13):70-71
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国际传播格局也随之变化,全球进入平台传播新阶段,研究构建地域性媒体传播平台国际传播策略已成为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地域性媒体平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成都地方媒体Chengdu Plus为例分析国际传播创新策略。地域性媒体平台需要从精准平台内容定位、开展平台用户分析、深挖特色地域文化、转变平台叙事主体等方面发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根据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被划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部分.而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国际话语权的强弱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全方位提升一个国家的国力与影响力,对于其国际话语权的关注必不可少.文章着眼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结合本国及国际大环境探讨了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  相似文献   

19.
万立良 《青年记者》2020,(11):31-32
随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即将举办,中国将再次成为焦点国家,这是中国再塑国家形象的良机.面对新的传播契机,国家要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提升话语权;要创新对外传播的策略,做到有效传播;要借助国际热点,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周静  汪正一 《传媒》2024,(8):60-62
国际传播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国际传播过程中可借鉴的优秀经验,对我国有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高国际话语权、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推动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