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陆续迎来了复刊1000期纪念日。在“文革”中被迫停刊的广播电视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复兴、壮大。风雨征程千期报,记录着改革开放20年。而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广播电视报不断推进新闻改革的20年。当历史这个真正不沉的“泰坦...  相似文献   

2.
南通大学档案馆注重档案资源建设,丰富馆藏,提高馆藏质量,从本应销毁的上世纪70年代财会档案中发现国内罕见的一批“文革”后期的票据实物,对研究票据史、物价史、地方交通史等地方经济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其中“文革”后期“二等车”票据具有填补南通交通史空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11,(2):51-51
为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70周年,丰富人民广播史料收藏与研究,总结历史,继往开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举办了“我与人民广播”征文活霉虮中广协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承办。  相似文献   

4.
抗战广播史研究虽具有广播学研究的特点,但仍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需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规律,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赵玉明教授主编的《日本侵华广播史料选编》内容系统全面,填补了专门研究抗战广播史的空白,开拓了广播史研究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者从更加全面、丰富的角度看待日本侵华广播及抗战广播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进入60年代开始活跃,截止到“文革”掀起,可称作它的第一阶段。从“文革”结束到现在,可称作它的第二阶段。下面,按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并将重点放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广播文艺理论研究的文章,主要刊登在由北京广播学院编辑并出版的《广播业务》杂志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研究探讨“电影录音剪辑”节目和“广1播剧”的文章(注:“广播剧”部分因另有文章专论,这里就略去不谈了)。研究“电影录音剪辑”节目部分,基本都收集在由王雪梅编辑的《从银幕到广播》(198年元月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论文集中。这个…  相似文献   

6.
历史分期问题是现当代图书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国史”与“图书馆史”融合的历史分期。图书馆史分期与“国史”分期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依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将现当代图书馆史划分为“六阶段”:11949—1956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创建与初步发展时期;21957—1965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曲折发展时期;31966—1976年,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的非常时期;41977—1989年,我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51990—1999年,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时期;62000—2009年,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分期的创新性在于吸纳了“国史”分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同时又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每一阶段图书馆的历史性进步作为图书馆史分期的依据。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7.
文革历史上,张志新和陆兰秀是两个伟大的勇于坚持真理的女性。世人知道张志新的多,知道陆兰秀的少。文革中时任苏州图书馆副馆长的陆兰秀多次上书党中央,对文革从理论上给予了全面批判,公开为刘少奇鸣冤,坚决反对打倒刘少奇。她是第一个批判文革的共产党员。史  相似文献   

8.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持续10年多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而今,“文革”已成为历史,在“文革”中出现的小报,是这一历史的记录簿,也是一部反面历史教材。因此,研究“文革”小报,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策划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包括当时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热河省)。这个傀儡政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下,统治东北长达14年之久。历史学家一般把东北这个时期称为“伪满时期”。目前,对伪满历史的研究,在我国尚未充分展开,对伪满广播的专门研究则更少见。研究伪满广播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广播这种舆论工具性质、作用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广播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0.
在2003年的媒体研究和实践中,有两个词成为最紧密、最频繁的组合,这就是“广播”与“发展”。正是由于十余年广播人的“不示弱”的精神,催生了广播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兴奋时刻的来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在年终岁末,回头检视一年来全国广播界的改革和发展成效,广播人欣喜地看到:“广播发展年”已成为中国广播事业和广播产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广播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1.
定时播报、线性传播——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这种“我播你听”的方式是媒体“传—受”时代的典型广播方式。随着受众对个性化要求的提升,媒体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嬗变,广播在突围中走向“窄播”。频率专业化的浪潮之后,打破线性传播的“我播你听”变为“你要听我才播”,是由“传—受”向“受—传”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而在这其中,广播媒体与时新媒体的两个联姻最为引人关注:一是与网络的联姻,一是与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的联姻。与网络的联姻从最初的电台将文字资料上网到在线直播、点播的出现,再到如今网络电台的初起;与电话的联姻从最初的热线电话到手机短信互动,再到今天的电话拨打特服号听广播。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就撷取广播与网络、电话最新的动向——网络电台和电话听广播,聚焦广播界这两个鲜嫩的“小荷尖角”。  相似文献   

12.
国内广播影视会展业(以下简称会展)已形成以“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和“中国广播影视博览会”为主的多个大型活动.构成传媒产业“链条”中的一环。然而.近几年.会展似乎已失去往日的风采.承办方的招展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广播影视会展.是鸡肋?还是蛋糕?一、会展历史:从“三家店”到“群英会” 1、1986——会展业“元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电视业获得快速的发展,电视市场已初显规模.仅电视剧一项.年产量已达4300多部。富有国际视野的上海广播电视局.在1986 年12月10日,举办了第一届上海电视节(称为“上海国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党史(社会主义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中,文革转向改革开放的历史是最重大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的研究,国内  相似文献   

14.
研究范式决定了历史书写,也决定了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文献为视角,探讨运用新的研究范式重新书写和整理图书馆史。传统“大历史观”范式下,清末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思辨性的历史书写为主;二是精英书写;三是注重图书馆“宏观历史”的书写;四是主要关注学术流变、学人圈的交流和互动。而公众史学等新思潮注重社会史、微观史或者说“小历史”的研究。新的研究范式必然带来对档案、口述史、回忆录等史料的重视;新的研究范式将会有新的视野,并深化图书馆史的研究。图书馆史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属下群体的研究,寻求从“草根阶层”而不是从“精英阶层”,从社会化的角度而不是从学术流变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从而拓宽图书馆史研究的视野。表1。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15.
“文革文物”指反映“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物品。为有助于读者对“文革”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图书馆应重视“文革文物”的寻觅和收藏。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本刊曾在1987年第1期上《对“文革”历史的叙述应持有的态度》一篇短评中说:“文革”这段历史,背景很特殊,时间距离我们又很近,许多当事人都还在,弄得不好,容易引出许多纠纷。因此,对这段历史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宜持慎重的态度,遵守有关规定和纪律,千万不可各行其事。但是,近年来,有些出版社争相出版了一些介绍“文革”历史、事件、人物的图书,其中,有不少还用了所谓“野史”、“轶事”、  相似文献   

17.
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台广播评论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方面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在“深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大背景下,可以预见,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强对台广播评论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因此探讨研究对台广播评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肩负对台宣传任务的广播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文革”中的出版情况少为人和。本刊1998年第2期曾刊登方厚枢同志所写《缅怀周总理“文革”时期对出版工作的关怀》一文,反映了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周恩来总理关心、指导出版工作的若干情况。张稚枫同志多年研究“文革”出版史料,我们特请他分题写成短文,从本期起陆续刊发,以弥补出版史中的这段空白。  相似文献   

19.
李幸 《新闻大学》2003,(2):55-57
在广播和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广播变成有像的时候,电影正从无声走向有声。当代这两大传播媒介的历史在这时会合了——有声电影的尝试是从1927年以后开始的,与此同时,原本只能传送声音的广播正在进行传送图像的实验。电影理论家巴赞有一个“完整电影”的术语,简单地说就是声画都有的电影。电影从不完整到完整,相当于广播从有声到声像俱全——从广播里生出的电视即“完整广播”。  相似文献   

20.
广播对话是从“对播”和“问答”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播形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围绕某种事物,用互相交谈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讲清问题。这种广播形式,能够发挥广播应用声音宣传的长,适台收听,受到听众的普遍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