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河报》自2002年率先开办情感实录类版“都市倾诉”至今已经6年有余。《大河报》不仅又一次走在了全省媒体的前列,引导了同城都市媒体开办情感版面的风潮,“都市倾诉”更成为《大河报》的知名、拳头版面,赢得了众多铁杆读者。笔者于2005年任该版专职记者(笔名端子),其间采写了5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2.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专刊是指“报刊以某项内容为中心而编辑的一栏或一期”。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专页或专栏”。军报明确标出的专刊副刊有《军事论坛》、《学习与研究》、《生活与修养》、《军人与法》、《中国军校》、《国防军工》、《读者之友》、《长征》、《周末文化》、《光荣传统》、《军地两用人才》、《国防后备军》、《军人与健康》、《离退休生活》等。据统计,军报的专刊副刊的占总版面的1/3以上,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总的来看,这些专刊副刊办得各具特色,受到读者的欢迎。专刊副刊由其担负…  相似文献   

3.
《大河报》新闻标题制作的美,这是很多读者都公认的。除了上次笔者在《擦亮新闻的“眼睛”》(载《新闻三昧》2001年第9期)一文提及的外,下面,笔者仅就《大河报》在新闻标题制作方面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在标题制作方面先声夺人是《大河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标题是一门艺术。读者在浏览报纸时花在标题上的时间是极为短促的,因此,标  相似文献   

4.
一在当前众多报刊的竞争中,地方特色是地市报最为有力的拿手好“戏”,因为读者对自己周围事情的兴趣和关注往往超过其它,而贴近性是地市报的一大优势。因此,要唱好新时期地市报副刊的“地方戏”,就必须在选择稿件时,尽力突出地方特色,从专栏的设置上想办法,办出自己的风格,以适应读者的口味。为了唱好“地方戏”,我们广西钦州日报设置了《一方水土》、《天涯风物》、《民间故事》等栏目,介绍钦州的民俗民风:《椎林看菌》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在深山椎木林中生长的名贵红菌;《鹤影》介绍了山里人爱鸟护鸟的传统;《瑶人卖香菇》介绍…  相似文献   

5.
新闻版面需要策划,副刊版面同样需要不定期地推出策划吸人读者的眼球。作为地市级晚报的《生活报·三江版》如何在人力有限、资源有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发出自己的声音,策划出看点来,《生活报·三江版》的做法是用杂志式策划打造报纸文化副刊的杂志风格,用杂志风格引领读者阅读,从而提升读者对本报的忠诚度。一、集束式周期出版让文化副刊具有杂志性化的明  相似文献   

6.
开设于《咸宁日报》周末版的“世象戏说”专栏一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给编辑部来函来电,称赞这里的文章像一幅幅漫画,勾勒出人间百态;像一段段讽刺辛辣的相声小品,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不少读者一篇不漏地剪辑收藏,《长江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数十家报刊相继转载,脍炙人口的《故事会》、《故事家》也多次予以“传递”。该专栏先后被评为《咸宁日报》好专栏、咸宁地区全区报刊好专栏、全国报纸副刊好专栏。  相似文献   

7.
我常为一些报刊的文学副刊撰稿,更多的时候是仔细阅读它们。在众多的报刊中,《浙江青年报》隔周五的“读书·文学”版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因为我尚属青年,对专为青年所编的文学副刊自然关注,但更主要的是被它颇具特色的内容和安排得当的形式所吸引。  相似文献   

8.
今年下半年,齐鲁晚报启动了新一轮改版。改版后,从信息结构上看,新闻、服务加人文这种“三位一体”的格局日渐清晰,成为齐鲁晚报内容的三大主线条。其中,人文内涵的载体主要就是副刊《青未了》。
  作为齐鲁晚报创刊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品牌,这次改版,《青未了》在保持风格连续性的同时,内容上作了较大调整。总的想法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趣味、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副刊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一些报纸的副刊之所以最终失去了影响力并日渐凋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重新研究读者的需求并及时进行内容调整,在少数人写、少数人看的模式中怡然自得,最终被多数读者抛弃。近些年,不少报纸的副刊萎缩甚至停办了,但《青未了》不但没有萎缩,而且一如继往地保持着较强的影响力。究其原因,应该归功于几茬编辑人一直能够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编辑思路,不断地用读者喜欢的方式提供读者喜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这次调整,延续的其实是《青未了》内容创新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报纸副刊比作绚丽多姿的飞龙,那么,副刊所设置的拳头栏目,无疑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报纸副刊注意版式设计、版面美化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但是,副刊要想使读者读下去,进而细细品味个中感受,没有几个“叫得响”的专栏是不行的。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关系上,内容是首要的,而能够表现内容的重要形式是设置专栏。《新疆军垦报》星期刊创刊之初,曾以新颖的编排手段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新疆新闻界关注。但在报纸队伍  相似文献   

10.
工人的画     
工人日报上的《工人的画》副刊,于一九四九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是我国报刊上第一个工人自己画自己的画刊,一直很受读者欢迎。文化大革命中停刊。粉碎“四人帮”以后,工人日报复刊,《工人的画》副刊也获得新生,内容更加充实了。画刊编者为了把这个画刊办得丰富多采,想了许多办法,开辟了《读者点画》专栏,介绍读者喜爱的作  相似文献   

11.
太阳刚刚升起,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门口就已经有人在探头询问:“请问哪位是邹编辑……” 找人的是楚天都市报的读者,他们或来投稿,或有事相求;被人找者是楚天都市报副刊部的副主任、多个副刊的责任编辑──邹晖。 与楚天都市报同步成长的她,短短四年,可谓名播荆楚。在楚天都市报上百万读者中,或许有人会陌生于她的名字,但提起由她编辑的一个个副刊,却鲜有不熟悉的。从《百姓生活》到《打工一族》,从《银发岁月》到《大学校园》,从《婚恋家庭》到《情感话廊》……邹晖与她编辑的副刊,伴随着楚天都市报的快速成长,早已深入到了读…  相似文献   

12.
3月23日的《新闻出版报》刊登报刊评介文章:“《大河报》上‘灾难’多”,对《大河报》以比较多的版面、比较集中的方式,大量报道社会新闻,以致“颠覆”、“爆炸”、“死亡”等字眼充斥版面提出非议。其实,这种现象绝非《大河报》一家独有,许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媒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3.
洪弋 《新闻界》2002,(6):60
岁末年初,不少报刊社要对自己的报刊来一次“改版”。读者爱新,报刊社能不断“推陈出新”,当然是好事。但如何“改”,出什么“新”,看来也是有文章可做的。笔者就常见一些报刊,他们的“改版”,往往仅仅就是将原来的版面、栏目等,拆掉重新组合一下。如忽儿将综合报改成几个专刊,忽儿又将几个专刊并成综合报。同样一类杂文稿,去年都在副刊刊出,今年又安排到有关专版上去了。什么《家庭》、《夕阳红》、《男人女人》、《新苗》……更是翻来覆去,任意改拼。也有一些报刊只是将原来的色彩、式样、字体、编排等稍稍改动一下,甚或为了…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末,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朱筱筱同学向30多位《大河报》的小记者介绍了自己当年与《大河报》作文版的一段情缘,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从一个读者到作者,再到学习上的成功者的经历……十年来。无数个像朱筱筱这样的同学见证了《大河报》青少年版面的成长历程,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辟青少年版面的非少年报,《大河报》的青少年版面就像一个“作文课堂”,引领无数同学走上了新闻和文学的圣殿。“利人也是利己”,在服务对象读者的过程中,版面自身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了青少年读者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那么这样一个小小的版面如何长久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呢?  相似文献   

15.
周英杰 《传媒》2015,(9):29-30
以刊登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特色之一.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副张”或“附张”,被中国新闻界公认的最早的副刊是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的《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编辑出版的《消闲报》. 随后,这一独具中国报业特色的传播形式,不但在广大读者群中生根开花,而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宣传新思想、向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有深远影响的报纸副刊,如《申报》的副刊《自由谈》、《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等.  相似文献   

16.
看过2月4日《新闻出版报》刊出的“副刊走俏现象扫描”,新闻界同仁们不由得又议论起经济类报纸副刊的走向.对此,我也想谈些体验和认识. 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先后办起了经济类报纸,而这些报纸都辟有副刊版,可见人们对副刊的热爱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类报纸的副刊,如何办得与党报、晚报等综合性报纸的副刊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 这里,着重谈一下浙江日报创办的《经济生活报》.这张报纸是1980年创刊的.它辟有《花市》副刊专版,每周两期,已引起人们的注视.读者说它的风格特点,“是个拼盘,要什么有什么,可以满足各方面人的胃口”.“拼盘”就是杂,那么它是怎么个杂法竟有如此魅力?  相似文献   

17.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型日报——《新快报》日前与读者见面,拉开了羊城晚报报系面向21世纪大发展的序幕。 《新快报》的办报宗旨是继续秉承羊城晚报多年来形成的、为读者所称道的优良办报传统。该报的特色是在坚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将着力突出“关注民生,服务社会”,让《新快报》真正成为读者欢迎的一份大众传媒。按照现代报刊的风格,《新快报》精心设计了新闻、经济、生活副刊三大块内容,除了下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1月10日起,由大河报倾力打造的、省内数十位著名作家积极参与的亮 《点河南/人物》栏目开始与读者见面。该栏目以当代的优秀河南人为报道对象,由省内著名作家和大河报记者共同参与创作,在报道手法上则采取文学和新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迄今为止, 已经推  相似文献   

19.
在远东中创新──浅析《天府》副刊版面语言廖中美今年初,四川日报扩版后的副刊,诞生了一个“新生儿”──《天府》综合性副刊。编辑们在形成《天府》副刊的版面风格上,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关领导也评价说:“《天府》在规范中创新。”1月份...  相似文献   

20.
《华西都市报》从1995年元旦创刊至今,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在中国都市报报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笔者以特别报道进行分析。特别报道作为都市报新闻版块大家族中新兴的生力军,值得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的发展,满足读者的口味,《华西都市报》突破“短、快、广、软”的传统风格,建立了“可短必短,当长则长”的新理念,开辟“特别报道”,受到读者欢迎。希望通过对《华西都市报》特别报道的分析,对各大报刊的版面策划和新闻运作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