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安平 《化学教与学》2011,(10):66+47-66,47
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中.设计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根据原理是什么?实验中为什么要滴加酚酞溶液?显然.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节教材是这样安排的,教材首先开门见山,由课题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一问题,并通过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3.
CO2与NaOH的反应是"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氢氧化钠的重要性质之一。然而,教材中只给出了相应提示,并没有安排实验。在教学中,广大化学教师对该反应进行了许多的实验设计,独具匠心,精彩纷呈,或作为演示实验,或作为学生探究实验;有的利  相似文献   

4.
CO2与NaOH的反应是“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氢氧化钠的重要性质之一。然而,教材中只给出了相应提示,并没有安排实验。在教学中,广大化学教师对该反应进行了许多的实验设计,独具匠心,精彩纷呈,或作为演示实验,或作为学生探究实验;  相似文献   

5.
做一个演示实验,是为了解决教材中某一个问题,或解释某种现象.演示实验的目的教师要明确,学生也要明确.演示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通过主要现象,说明主要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师生共同想要达到的实验目的.  相似文献   

6.
熊燕 《化学教学》2007,(5):50-52
1 在教材中的位置 人教版本《化学 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59页.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能够初步运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事故的理解提出猜想,引发学生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来探索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的实事. 2.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3.尝试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探究活动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及其重要性. 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董彦文 《甘肃教育》2020,(3):180-180
一、以演示实验异常现象引发实验探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演示实验时,可能会观察到一些异常的实验现象,学生对这些异常现象总是充满好奇。这时,如果抓住机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布置课外实验探究任务,学生肯定乐于参与。例如,在做Al与酸、碱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常常会观察到Al片与盐酸或NaOH溶液反应时,溶液中都有灰黑色固体出现,直到反应停止灰黑色固体也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9.
一、探究问题1.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2.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酸和碱之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二、准备知识1.在酸的溶液中含有H+和酸根阴离子,在碱的溶液中含有OH-和金属阳离子。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7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酸和碱的反应"(即"中和反应")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与"盐"之间,是对酸碱性质的完善和补充,是学习盐的引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常见酸和碱的一些性质,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应比较自然;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还能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教材设计了稀盐酸与氢氧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教材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关的内容,认为应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分析了相关实验的设计,认为实验设计还有创新的空间.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及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困扰问题,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相关实验的创新必须解决教与学的问题.通过对比实验教学,学生能较好地领悟物质化学反应原理、了解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创新实验演示并进的多种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往往会使用碱与铵盐反应设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让学生感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今天这节课的课题是“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反应?”(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人教版)。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主要步骤是:实验激疑→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教师应好好引导学生提出并评价设计方案,这是本课的关键)→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在演示乙烯的加成反应实验时,将原教材中的溴水改成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这要从乙烯与溴水反应的主要产物究竟是什么来谈起.笔者查阅数种中外文献,今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我们常用酸和碱来分辨物质的性质,什么是酸?什么是碱?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有什么主要特点,如何来分辨酸和碱?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面对以上问题,我和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1.结果一:老师,我的手为什么变成蓝色了?铃……上课铃响了,我问学生:“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看,你们愿意看吗?”然后出示一张白色的面巾纸,用滴管往面巾纸上滴“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的提出镁与水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笔者演示该实验时发现,镁与自来水反应速率明显优于镁与蒸馏水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比较两者的成分,会不会是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的缘故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17.
强酸与强碱、强酸与弱碱等中和反应之间存在何种差异,运用真实实验或是pH传感器等难以进行平行的对比实验.鉴于课堂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不易把控等问题,在学生亲自实验的基础上,以化学软件"Crocodile Chemistry"为工具,模拟多种类型的酸碱中和滴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握本质,体验不同类型中和反应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发酵现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同酵母菌能利用糖类进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该实验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1.实验器具选择不当,造成实验原料浪费. 2.反应速度慢,耗时长,降低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灵活应用科学课教材中对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学生实际,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实践中已经有了哪些经验和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问题。例如,在设计探究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杯水,我们给它加热,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它会减少。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给水加热由于蒸发,学生只是观察到水变少…  相似文献   

20.
要做好演示实验,必须把握好以下七个环节: 1 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做一个演示实验是为了解决教材中某一问题或解释某一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明确,学生也要明确.演示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现象,注意什么变化,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通过主要现象说明主要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集中精力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