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南诏大理文献是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大理历史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其文献与一般资料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文章对南诏大理文献的特点、作用及其价值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搜集整理、开发利用与抢救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注重特色文献数字化,重视二次、三次文献的开发与转化;注重兼顾时效与保存,搜集与开发利用并举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陶红  朱丹  王毅 《大观周刊》2006,(26):16-17
亿万年天地造化,铸就了大理这个让人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 千百年岁月沧桑,炼就了留传世代的南诏、大理国文明。 1293年前,开疆拓土的贤君、勤劳智慧的南诏先民一砖一瓦,在苍山的云端、洱海的霞光中,建起了一个叫崇圣寺的净地,铸起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南诏、大理国的辉煌文明。 1293年后的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中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和谐的社会、蓬勃的经济、善良的人们,一切曾经照耀过人类的文明都为今天的盛世重放光芒。在妙香乐土的轨迹上,我们寻找祖先精神的华彩乐章;我们将以博大的胸怀、卓群的才智,让文明在一次次涅集中越来越灿烂…… 2006年7月12日,10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将为国内乃至世界较大的佛教寺院之一的崇圣寺举行开光大典。这必将是红尘中的你我今生今世决不容错过的盛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李公 《云南档案》2000,(1):28-28
大理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就在洱海地区繁衍生息、劳动创造.唐宋时期,大理是南诏、大理国的首都,历时500余年,成为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明、清至近现代,大理一直是滇西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大量珍贵的碑刻、画卷、族谱、家谱和文书档案.现选择其中的<张胜温画卷>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鹿耀世  一目 《出版参考》2007,(12):54-54
大理崇圣寺三塔公园.是国务院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大理国时期著名的皇家寺院,享有“佛都”之美誉。这里峰峦叠翠、环境清幽、四季如春,是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看到一则新闻: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举行大理碑亭奠基仪式,素有"云南第一大唐碑"之称的南诏德化碑将从大理太和村太和城遗址"搬迁"到大理州博物馆即将建设的大理碑亭内.……  相似文献   

6.
南诏古建筑     
南诏国是我国唐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小王国,其存在时间与唐朝相始终。南诏国的出现是唐朝时期西南各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虽然这个小王国的历史已经逝去了一千余年,但南诏时期的文化遗迹却至今犹存,特别是南诏时期的古建筑仍然熠熠生辉,光彩犹著,并促进着南诏国旧地——大理地区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本文拟将南诏时期的古建筑作一粗浅的概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7.
作为白族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大理国史》在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之菁华,考证缜密,立论公允,内容丰硕,凡四十余万言,作为第一部大理国专史,首次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了10-13世纪长达三百余年的大理国历史风貌。 在古代,西南地区历来被视为蛮夷之区,边陲之地,历代正史无不将"西南"列于卷末文尾,篇幅极小,充斥于其中的多是西南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10,(14):121-121
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技术史研究的文化转向;科技史话:汉英对照;南诏大理国科学技术史;充满智慧的中华科技事典  相似文献   

9.
李公 《云南档案》2000,(2):40-41
盛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公元738年,唐朝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标志着南诏地方民族政权的建立.南诏进而向云南东部即爨氏统治地区扩展,这与唐朝经营云南,利用南诏抗衡吐蕃的战略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0.
白族地域官府藏书形成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研究白族地域古代的官府藏书是研究白族地域古代藏书文化,也是研究白族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段钟鹏 《大观周刊》2012,(19):29-29
被金庸先生誉为“南天瑰宝”的剑川石窟,不愧为大理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她不仅有精湛的雕刻艺术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藏着许多文化信息,比如第五、第六号石窟的佛龛采用斗拱式建筑,就告诉我们一千多年前的大理,就应该有与长安一样的中国古代建筑——斗拱。有史料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剑川木匠就承担了南诏五华楼木雕构建的制作,宋代曾有剑川木雕艺人进京献艺,引起了轰动。在大理白族文化研究丛书《白族建筑艺术》中,大量论证了南诏时期的建筑:龙于图城建筑、巍宝山建筑、太和城及洱海周边的早期建筑,然而证据只是《蛮书》中的三言两语或遗址中挖掘出土的瓦当等建筑材料来推断,很难想象当时的房屋建筑结构,也没有图纸文献,所以剑川石窟中的佛龛斗拱应该是最珍贵、最直观的证据了。  相似文献   

12.
白衣观音图像有密教和本土两个系统。目前我们所常见的均属本土系统,其产生时间大约在盛唐,其形成与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文化渊源和民众的信仰心理需求有关。白衣观音图像区别于其他观音图像的突出标志是其头冠之上披覆袈裟或头巾,这种造型源自南北朝着"覆头袈裟"的禅定僧形象,后过渡到初盛唐着"披冠通肩式袈裟"的一般菩萨形象,不久白衣观音的形象得以确立。盛唐著名画家吴道子可能描绘过白衣观音画像,并将其传播到蜀地。  相似文献   

13.
白族地域官府藏书形成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研究白族地域古代的官府藏书是研究白族地域古代藏书文化.也是研究白族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官府藏书是云南古代藏书体系中最早形成的,自南诏大理国时期官府藏书就受到重视。研究云南古代的官府藏书是研究云南古代藏书史,也是研究云南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杨雯 《大观周刊》2012,(49):18-19
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盛行本主崇拜,每村每社都有各自的本主庙。本主神多种多样,有祖先、英雄、石头神、树神等等。甚至融入了许多佛教神袄,白族人民出于自身的理解和需要将之改造成了本主崇拜的一部分;同时,正统的佛教本身在大理地区也很兴旺。佛教与本主崇拜融合并互补,成为白族人民的主要信仰。本文将主要考察云南大理地区白族本主崇拜和佛教的融合情况,并分析其融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阐述大理古代雕刻印刷的兴起,各个时期雕刻印刷的基本概况,以及雕刻印刷对大理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梁莹 《云南档案》2014,(12):38-40
<正>在云南大理有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因外形酷似耳朵,故名洱海。千百年来静卧于苍山脚下的洱海,承天地之精华,沐苍山之风霜,孕育了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民族——白族。根据史记记载及民间传说,白族先民早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在洱海边繁衍生息。公元8世纪,洱海地区成为了南诏国都所在地,在唐王朝的扶持之下,南诏国先后统一了云南大部分地区,于是洱海地区便成为了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  相似文献   

18.
<正> 云南自古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少数民族历史文明。保存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石城(今曲靖)盟誓碑亭中的碑刻档案——《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便是明证。此碑是研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与汉族历史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研究宋代书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元代以前南诏、大理国与中原政权分而治之,直到元代以后才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而昆明以它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期间曾出现过多少政治、军事、文化名人,画家、艺术家,还出现过为数不少的地方性,民族性的戏剧家。迄今为止,能整理出来的云南本土的剧种不下十多种,尤以滇剧受众人数最多,传播最广,就连上世纪30年代,北上的红军在后有追兵,前有阻截的情况下,部队行军到楚雄州禄丰县的元永井时,为改善部队行军打仗的文艺生活,邀请当地滇剧的演出人员为  相似文献   

20.
<正>为加大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宣传大理历史文化,传承大理文化脉络,大理州档案局、州档案学会与大理人民广播电台999微大理合作,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999微大理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中,每周推送一期反映大理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内容。这是新形式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