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内外学校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听”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言语活动。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交际的所有时间中,大约45%用于听。30%用于说,25%用于读和写。学生每天用于听的时间就更多了,听老师讲课,听同学答问、口述、听讨论、争辩,听故事、听广播、看电视……都离不开听。但他们并没有发展成高水平的听力。调查表明:听10分钟的谈话,大多数学生只有达到25%理解效果的水平,谈话越长,理解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3.
付翠云 《小学生》2011,(1):23-23
教育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社会中的人学会生活,适应社会,从而变更社会,使人与社会达到协调统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重智轻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已全面铺开,课堂教学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要突破口。目前技工教育的对象多是“三流”生源,大部分只注意专业课,而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较少,语文素质不够理想。而社会对高素质技工人才的需求正呈增长趋势,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已是当务之急。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特别是作为炎黄子孙,没有理由不学好祖国的母语。在学生的文化素质构成中,语文素质占有较大的比重,为此本人认为…  相似文献   

5.
不忘语文科的德育、美育优势,渗透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德育和美育的因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从《背影》、《我的老师》等文中去真诚地体会那种表现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人间真情。这样,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智力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忘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并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并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我从教会学生自学一篇课文入手,进而教学生掌握学习一类课文、一单元课文乃至…  相似文献   

6.
记得鲁迅曾说过这样的话:输出多而输入少,日后是要枯竭的。我以为,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从教和学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弊病,大抵由于不少师生往往注意输出而忽于输入所致。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可调控的信息流程的系统: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在一个人必备的听读说写四大语文能力中,听占45%,读占16%,说占30%,写占9%;即是输入61%,输出39%,这是合理的。而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常常是备课、写教案、批作业、改作文占去几乎全部时间精力,上课以分析讲解为主,以出题测验来考查学生,至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消化思考…  相似文献   

7.
分层教学,首先是将全班学生按照现有基础划出A、B、C三个不固定的评价级。班中30%左右对本学科的学习有浓厚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20%左右对学科的基础掌握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良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C类层级对待;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级对待。级别由本人自愿提出,再由任课老师与其商量确定,不在班中公布。当然,这种分类是动态的一般一个月或两次单元考后调整一次。这样使同学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同时使学生人…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习语文当然要读书、要考试,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围着书本转、围着考试转,而是要面向社会、面向语文应用的实际。学生要明白学习语文不但要从课堂上学,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从社会上学,从生活中学。社会不断地前进,语文里新现象新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解决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很难从现有的书本里找到答案,而是要靠语文工作者和广大民众,其中也包括学校的师生,一起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的途径。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这种探索是语文教学的首要补充,是鲜活的语文教育。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语文交际的网络之中,社会语文生活中有…  相似文献   

9.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着,随着这一变化,教学的方式也不断的变化。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更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式,由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主动的参与性学习。只有学生这一主体被彻底的激活,我们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教学的改革目标才能实现。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必须让他们学会参与的方法,否则,即使参与进来也是表层的,收效甚微的,让学生在发现中参与进来,才是真正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创新”从语义上来讲,是指能够独立地、新异地飞糙性地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具有独特的含义,它包含着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另外还应考虑到判断创新的不同标准,这里至少应包含着两种标准:一是社会标准,是从社会范围来考察的,它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谓的创造发明;二是个体标准,问题的解决与个体自身比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突破性。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解,不能完全按照社会标准来要求、衡量,而应更多地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因此,我们认为语…  相似文献   

11.
香港是一个中、英并行的双语社会。公事和商业上人们多使用英语,社会跟家庭里却多使用中。学生学习中,只有抽象的化教育功能;学好英语,却有其实际的市场价值。因此长期以来,香港社会普遍重英轻中,学生中水平亦日趋低落。香港城市大学于多年前进行的调查发现,近五成的机构主管认为属下员工  相似文献   

12.
杨春霞 《小学生》2011,(2):52-52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则是情感因素,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可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对学生对教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着,随着这一变化,教学的方式也不断的变化。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更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式,由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主动的参与性学习。只有学生这一主体被彻底的激活,我们的教学才有生命力,教学的改革目标才能实现。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必须让他们学会参与的方法,否则,即使参与进来也是表层的,收效甚微的,让学生在发现中参与进来,才是真正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教师以人格魅力行“无言之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教师的影象在学生的心中必然高大。  相似文献   

16.
宋玉霞 《教育与职业》2006,(15):184-185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归根到底语文来自于社会生活,它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社会性。语文教师应自觉利用语文知识的社会性,把课本上的知识和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心理素质教育起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主张教师采用各种教学设施和教育手段,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志趣、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荣辱观以及刻苦、坦率、开朗、严谨等优秀品质。众所周知,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紧张、竞争激烈、新旧观念冲突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日渐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必然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因此,学生在个性和人格发展中出现困扰、障碍的现象日渐增多。据调查,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已达10%。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以教书…  相似文献   

18.
印美红 《学周刊C版》2011,(5):145-145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由于时代的不同更具有特刖的气质,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新的学生主体,如何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当代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追根溯源,为何提倡语文教学个性化? 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更多地强调统一。要老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学生成绩的优劣。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观念为基础的。其结果造成教育机制上缺乏合理、完善的个性培养运作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然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有效教学要增强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教学提问率仅为56%。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之所以无效或低效,主要是不能激活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