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我国汞污染研究与履约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汞是毒性较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物。旨在控制和削减全球人为汞排放和使用的国际公约——《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以下简称《水俣公约》)已于2017年8月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汞污染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是汞生产、使用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面临着汞污染控制和履行汞公约的巨大压力。基于此背景,文章系统阐述了我国汞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汞的迁移转化与健康效应,《水俣公约》和我国汞污染控制及履约进展,并展望了需要重点开展研究的5个方面,以期为我国环境汞污染控制和履行《水俣公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程虹  张金梁  方里 《华夏星火》2004,(7):105-107
砷和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水中砷、汞的测定是环境监测的重要项目。目前,砷的测定通常采用二乙氨基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砷斑法、氢化物原子吸收法和荧光光度法;汞的测定通常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上述方法只能分别对砷和汞进行测定,不仅操作繁琐,而且还不同程度引入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同时造成大量试剂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汞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是自然界唯一能以气相形式(Hg~0)存在的金属元素,其较强的挥发性使之能够参与全球尺度传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释放的汞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及对生态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从已有汞的生物化学模型不难看出,大气汞在全球汞的生物化学地球循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气湿沉降是去除大气中的可溶性物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大气汞进入地表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目前大气湿沉降汞研究大多集中在全球人类活动强烈地区且缺乏对不同形态汞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大气汞的来源、迁移转化、沉降和时空分布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大气湿沉降汞的时空分布和模型模拟,最后针对该领域目前研究上的空白和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公司某产品烟火药用酚醛树脂和松脂酸钙中软化点的试验方法分别采用Q/ZF055.5和Q/ZF055.4,此方法中用汞作为测试物。汞在常温下会蒸发形成汞蒸汽,在环境中会被细菌转化成有机汞。汞蒸汽和汞盐都是剧毒物质,会对操作者造成身体伤害。所以,我们做了大量实验来证明用环球法来取代Q/ZF055.5和Q/ZF055.4的汞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汞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在工业中用途十分广泛,但是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大多都有剧毒,在工业生产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工业中,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时含有氧化汞,这就会产生严重的汞污染。为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对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汞污染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汞污染治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最后提出了几点治理汞污染的可行性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药膳     
杨梅英 《知识窗》2007,(12):60-60
猕猴桃内含蛋白水解酶.能帮助肉类消化.阻止蛋白质凝固,含有纤维素和果胶,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研究发现.猕猴桃可作为汞的解素剂.使血汞下降,肝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汞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长春市主要木本植物杨树、榆树、柳树、油松和落叶松不同器官中的总汞含量。结果表明 ,长春市植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汞污染。其中毛白杨、垂柳和油松对汞的吸收能力较低 ,落叶松叶的吸收能力较高 ,榆树吸收汞的能力最高。植物不同器官总汞含量存在着差异 ,除油松外 ,树叶 >树皮 >树茎 ,油松为树叶 >树茎 >树皮 ,各器官总汞含量呈正相关。植物总汞含量的空间特征为公路 >公园 >对照点 ,表明交通是影响植物总汞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秋季总汞含量高于春季 ,表明植物在生长季节中累积汞  相似文献   

8.
汞是公认的具有较大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严重威胁。大部分汞污染通过污染水产品,继而被人类摄入,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通过对汞的形态与毒性、样品前处理方法、汞的形态分离与检测技术以及国内外形态汞研究状况等,了解水产品中形态汞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汞是一种对神经系统有毒性的物质,汞对发育中的胎儿的危害尤其令人担忧。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育龄妇女的体内组织含汞过高。位于阿什维尔的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的研究者是通过对近1500名各种年龄的被调查者的头发样本进行分析获得这些研究结果的。在其生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气候环境     
正硒与典型污染物汞交互作用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课题组张华领导的交叉创新团队阐释了对稻田系统硒汞相互作用新认识。研究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水稻盆栽实验发现暴露于高大气汞下的水稻植株硒的生物富集特征相较暴露于低大气汞的植株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叶片对硒的富集。研究进一步发现水稻叶片汞的生物积累和叶片硒的生物富集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叶片汞的积累似乎促进了硒由地下向叶片的转运。由于叶片中的汞主要来自大气,因此,高大气汞则极有可能是导致叶片硒异常富集的诱因。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11,(20):8-8
受到汞污染的环境对人和许多生物都有害,但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一种细菌,不仅可在含高浓度汞的环境中存活,还能清除汞,减少污染。这种细菌含有能生成金属硫化物和多磷酸盐激酶的基因,这种细菌能抵抗高浓度汞,即使汞浓度达到致死普通细菌的24倍.  相似文献   

12.
目前还没有发现关于汞对实验室污染的实际性关注,为了防治使用汞或者是测汞等造成化验宣等类似场所被汞污染,提出实用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镧对汞胁迫下豌豆生长发育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浓度镧对汞胁迫下的豌豆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叶绿素(Chl)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小于0.02 mg/L)的镧能够促进汞胁迫下豌豆幼苗的生长,提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缓解汞的毒害效应;但随着镧浓度的增大,镧对汞的缓解作用逐渐消失;当汞浓度大于20 mg/L、镧浓度为0.3 mg/L时,镧则协同汞发生作用,加剧对豌豆幼苗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14.
乌达矿区煤火存在已久,汞污染严重。为了解乌达矿区汞污染水平,分析地下煤火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使用Lumex RA-915测汞仪,现场在线监测了乌达矿区和城区夏冬两季空气汞浓度,其中夏季测点38个,冬季测点33个。结果表明:(1)乌达夏季全区空气汞浓度显著高于冬季。(2)矿区钻孔和烟点的汞浓度极高,最高可达国家规定的大气汞浓度标准(300ng/m 3)的54到133倍。  相似文献   

15.
汞污染治理是当前面临的最要问题。通过对贵州铜仁贵州铜仁汞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描述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修复技术方法进行了对比评价,为以后的治理策略进行建议和展望,对今后的汞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生活饮用水中总汞测定前处理过程复杂、重现性差、仪器记忆效应高等问题,建立了直接测汞仪快速测定西藏地区生活饮用水中总汞含量的分析方法。对进样量、前处理方法及试样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仪器在设定工作参数条件下,在0.1~10ng范围内,工作曲线线性关系良好,2个吸收池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9、1.0000,加标回收率为90.9%~99.0%,RSD值为1.3%~1.9%,方法检出限为0.036μg/L,方法定量限0.12μg/L。样品在加入硝酸溶液酸化后,总汞含量在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采用生活饮用水质控样品进行准确度验证,测定结果在满意值范围内。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度,操作简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适用于西藏地区生活饮用水中总汞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氯碱化工行业中,电石法PVC的生产使用高汞触媒作为反应催化剂,不仅大量消耗汞资源,而且还造成汞污染。本文通过对低汞触媒与含汞废水处理装置的介绍,揭示了降低PVC的生产中汞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汞俗称水银,它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但其主要来源是煤炭燃烧、金和其他有色金属的冶炼以及火山爆发。最终,这些挥发到空气当中的汞将落入湖泊和海洋。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动物,汞都有极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2-642
<正>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院士研究组与合作者在碘甲烷对汞的光化学甲基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采用汞同位素(199HgCl2/CH3201Hg+)与氢同位素(CD3I)示踪技术,通过培育试验研究了天然环境水样中碘甲烷对无机汞的光化学甲基化机理。研究发现,天然环境水体中二价汞以及低价态的一价汞、零价汞均可被碘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导致土壤中汞浓度增加的来源,以及影响土壤中汞迁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对评价和优化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回顾了主要修复技术及其在控制土壤汞污染方面的应用。重点关注土壤淋洗技术,稳定化/固化技术,热处理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应进一步对土壤汞修复技术的改进措施进行研究,提倡因地制宜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