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聘用朋友有什么不好?很多人不理解.是啊,在你取得成功的时候,有朋友和你分享喜悦;在你苦恼的时候,有朋友听你诉说;在你遇到困难时,是朋友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不能聘用朋友?我们的回答是,当朋友变成了你的员工,当你变成了朋友的上司,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增加你的管理难度,因为,当朋友有了错误时,你碍于面子而不愿批评他,结果,其他的员工便以此为榜样,他们会说,同样的错误,你为什么不批评某某而专门批评我.在这种背景下,你又怎么能让你的部下心服口服?你的事业又怎么可能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位朋友经常抱怨在他上班的路上有一段限速的道路:“好端端的一条路.凭什么要限速60迈?真不知道交管局是怎么想的!”这时总会有人站出来附和。乍一听也觉得这位朋友说的很有道理,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我静下来思考,这段路的前后都允许跑到100迈,唯独在这儿限速60迈.一定有它的道理。当你按照60迈的要求行驶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经历过求职时需要学历证书.却找不到,而眼睁睁失去就业机会的遗憾?你是否经历过家电在保修期内出现故障而找不到保修单.导致得不到应有的保修的损失?你又是否经历过同事朋友到你家探访.你搬出相册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却因照片混杂而讲得杂乱无章的尴尬?我就曾经是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不仅经常因翻找东西将家里弄得凌乱不堪.  相似文献   

4.
梁鸥  牛薇 《青年记者》2007,(1):78-79
你在工作中有好朋友吗?如果从来没人问过你这个问题,当它出现在公司的一份雇员调查中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奇怪的问题。你或许会纳闷,为什么他们想知道这个?这关他们什么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先后主持和参与的批评报道大约有20余起。由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本着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  相似文献   

6.
核心员工是企业不可缺少、最难替代、保证公司经营策略成功实现的关键人物。然而,管理者常常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处理问题员工,没有主动采取措施留住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员工。当核心员工在最不该离开的时候辞职时,他们才意识到:为什么留不住核心员工?!  相似文献   

7.
当你和你的朋友们在一起对一些选手进行评论时,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一个总体看起来还算不错的选手,会被你们群体判断为“难以置信的糟糕”……显然这种判断是过于偏激的,不客观的,极端化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0.
王健 《出版参考》2007,(6):45-45
什么叫做路径依赖?比如上海有些孩子就不怎么理解父母。像在座的企业家都比较成功,你们的孩子都羡慕你们能干,但现在上海有些当工人、干部的,由于工资少,被老婆骂倒也算了.有时孩子甚至也这样问:“爸爸.你怎么这么笨啊?”爸爸很惊讶:“耶?你怎么这样说话?”孩子说了:“爸爸.你就是笨。你想想看,今天隔壁老王到我们家来做客.我才知道老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编辑如师     
上小学的时候,每次看见语文老师,总发现他的眼睛是红肿着的。一天,我大着胆子问老师:“你晚上没睡好觉吗?”老师说:“晚上要备课。”我又问:“讲课有课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备课?”老师说:“这个道理你长大就懂了。打个比方,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拿瓢去掏水,能掏出一满瓢水吗?肯定不能。可如果将桶里装满水,里面有比一瓢水不知多多少倍的水,然后再用一个瓢去掏水,会怎么样?会很容易掏出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只有有一满桶的水,在讲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得到一满瓢的水。当老师的没有一满桶的水,是不敢登上讲台的。…  相似文献   

12.
孙国瑞 《青年记者》2007,(13):44-45
这样的记者往往身兼二职,采访时是记者,而采访结束时又变成了广告员,在采访中还有意外收获……广告。拿了人家的广告,又怎么能说人家的问题呢?所以.在房地产报道中人们很难看到有分量.有思想的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EQ有内外两个维度。内部维度主要是指向自身的,通过你的思想、感情、行为表现出来。外部维度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有这样一些问题:你能很好的读懂他人并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吗?你能激发并鼓励他人吗?你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示共鸣,什么时候又该表示同情吗?你知道该如何解雇高EQ的员工吗?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打赌,甲说,我给你买个非常漂亮的高档鸟笼,凡进你房间的人,首先会问你马什么时候死了,而不会问你什么时候买的鸟笼;乙不信,甲便如约将鸟笼挂在乙房间显眼的地方。果不其然,这天进房间的人都问乙:哟,你的乌什么时候死广?——这就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形成的思维惯性,即通常说的思维定势。因为一般人的』思维惯性都认为笼是关岛的,有笼必有鸟,笼空鸟必死。平时,这种思维定势也往往在我们采写稿件的过程中反映出来,成为束缚创新的无形征相。不少采写者面对要报道的事实,往往习惯于用驾轻就熟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16.
田园 《今传媒》2006,(12X):57-57
做了驻站记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都称做“无冕之王”。既然记在人们心目中那么重要,也能为人民做点实事,为何不去做呢?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治印     
抗战时期的1941年.闻一多全家老少八口搬到昆明司家营时.经济状况已不堪设想了。目睹闻一多一家的生活困境.一位好友对他说:“云南出产象牙,昆明又盛行牙章,你懂艺术,又会刻图章,为什么不利用这门手艺呢?”  相似文献   

18.
紧急出发     
马智 《记者摇篮》2005,(10):27-28
1998年1月13日晚6时30分.当我从沈阳化工研究院的澡堂出来时,发现我的手机和传呼机上有超过10次的未接电话和紧急呼叫。我拿起电话赶紧回话,电话那边传来了东北总部马主任焦急的声音:“马智,你在干什么?怎么到处找不到你?赶快出发,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张家口采访。”  相似文献   

19.
广告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有效,就是当你无聊、非常轻松的时候才有效。世界上最难看的杂志无疑是航空杂志,但世界上最难看的杂志却是收益最好的杂志。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人们在坐飞机时非常无聊。其实电梯口和坐飞机一样,因为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人们往往很无奈,也很无趣,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定信息就会引发你的兴趣。如果100人路过,有30人去看,这个媒体就是强势性的媒体。  相似文献   

20.
秦玲 《出版参考》2004,(4):40-40
你是不是曾经想不透,为什么最好的点子竟是在洗澡的时候想到的?或者为什么随着假期即将结束,自己却变得越来越有洞察力?这与你的脑袋怎么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