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2.
《咏史》这首诗,收入作者自编的《破戒草》,写于清道光五年十二月(1836年1月)。当作者客居昆山,目睹东南地区形形色色的“名流”们的卑劣行径,和清朝社会政治的黑暗,深有感慨,便以《咏史》为题,写下了这首讽刺现实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咏史》名篇的,始于东汉班固;至晋朝左思,咏史诗有了新的变化。明朝胡应麟《诗薮》称:  相似文献   

3.
左思的《咏史》八首打破了班固咏史诗“质木无文”的特点,首开以咏史而咏怀的新路。诗作在借咏史以咏怀的过程中,引入了一系列历史名人。作者将这组历史形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人生思索,使这组艺术形象既充当倾吐情感的载体和现实批判的工具,又为其开启人生遣怀之门,成为其精神慰藉的主要依靠。  相似文献   

4.
左思有《咏史》诗8首,胡曾有咏史诗150首。朱自清曾云:“咏史之作以古比今,左思是创始人。”胡曾的咏史诗作为唐诗顶峰之后的余波,虽无太高的思想和美学价值,但它们大量评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常为后世讲史演义小说所引用。这就是我选它们作为突破口,探讨咏史诗的特征及其与怀古诗之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桂娟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4):48-49,62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有两则咏史诗论,提出了咏史诗创作之主张。纳兰认为“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咏史诗要“具文见意”、“意在文中”,题旨一家要集中,“更不出意”。文章结合纳兰咏史诗创作实践,对纳兰咏史诗论进行了肤浅探索、评议,以期对纳兰咏史诗的欣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爱情诗的创作取得卓越成就。其实,他的咏史诗亦独具特色。本文打算把它放在咏史诗发展的长河中作些探讨。 一 我国诗歌创作中出现咏史诗是在东汉,班固《咏史》是最早的一篇。但却“质木无文”。建安时期咏史作品有所增加,曹植、王粲等均有诗篇传世。它们与班固《咏史》相比,一是增添了文采,二是带有较多的情感。但依然是就事论事,“(隐木)括本传”。而后的杜挚有所突破,其《赠毋丘俭》已不再是咏一人一事,而是列举了许多古人的事迹,但显  相似文献   

8.
西晋左思今存诗十四首,八首《咏史》诗为其代表作,在中国咏史诗发展的过程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昭明文选》有咏史诗一类,共选魏晋南北朝9位诗人的21首咏史诗。其中最早的是王粲的《咏史》,其次是曹植的《三良》,再次是左思的《咏史》8首。其实在左思之前的咏史诗及其作家,还要早一些,多一些。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诗经》、《楚辞》中虽没有出现咏史诗,而在《诗经》中却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写的是历史,即记述周的祖先后稷的出世、公刘从邰迁至豳、古公室父再由豳迁往歧山、文王和武王的武功。“五篇连起来便成为一部周人建国的历史。”(余冠英《诗经选》序言)这与后来的咏史诗虽有所不  相似文献   

9.
除了《诗经》里作为歌颂祖先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文王》等颂诗之外,真正抒情言志的咏史诗,始于班固的《咏史》。但它“质木无文”(钟嵘《诗品》语),可见是呀呀学语的习作。此后很长时间绝无嗣响,直到魏晋时期才风气渐开,出现如阮瑀《咏史》、曹植《咏三良》、左思《咏史》八首,陶渊明《咏荆轲》、《咏三良》之类作品。但仍未成气候,咏史诗的成熟繁荣要到中唐时期。咏史诗不仅起步较晚,其发展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我们如果反观辞赋对这类咏史题材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11.
诗歌以题材区分而发展形成类型,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如山水诗多抒写逸世之志,游仙诗多抒发愤世之情,咏物诗多寄寓人格象征之意等等。咏史诗是这些类型之一,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左思是西晋太康文坛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在他存留的十三篇诗歌中,《咏史》占了八首,也正是这八首《咏史》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钟嵘《诗品》以来,左思《咏史》一直享有赞誉。但有意思的是,人们既推崇他的《咏史》,又认为他的《咏史》不是咏史诗的正体。胡应麟曰:太冲《咏史》,骨力莽苍,虽途辄稍歧,一代杰作也。”(《诗薮·内编》卷2)何焯云:“咏史者,  相似文献   

12.
用诗词形式歌咏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自东汉以来,代不乏人.明胡应麟说:"'咏史'之名,起自孟坚(班固)"(《诗薮·外篇·六朝》).魏、晋之际,杜挚、王粲、左思、鲍照等人接踵而来.梁萧统主编《文选》,将咏史诗单列一门,至唐,胡曾更以《咏史诗》名集,从而使咏史题材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主题之一.以往的咏史诗词,或则缅怀历史的陈迹,评说古人之功过(如李白的《秦王扫六合》);  相似文献   

13.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超越前代,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古咏史诗以《文选》诗“咏史”类所录为代表,大致分为三种形态:直接咏史、因它事而咏史、因历史地理景物而咏史。咏史与典故的区别在于,历史人物在诗中是否有主体地位。当时时代与社会对咏史诗的期望,即是写出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也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古咏史诗所咏人物有五类:传统题材所咏者、建功立业者、贫寒寂寥而有作为者、近代有超绝风度者、陪衬者。左思《咏史》为中古咏史诗佼佼者,其特点:以组诗的形式使自我咏怀合理化、多种多样的对比、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15.
胡曾的诗,被编入《全唐诗》,单独列为第六百四十七卷,卓然自成一家。该卷收入的一百六十二首诗中,咏史诗就占一百五十首。从他在《兰台宫》中所写的“宋玉不忧人事变,从游那赋大王风”中,可以窥见他写咏史诗的创作思想。诗人从当时的政治腐败、生民涂炭的黑暗现实出发,凭借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咏叹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文官武将的穷达荣辱,忠臣义士的品行气节,农民阶级的苦难辛酸,抒发自己感时纷乱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起自远古止于隋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胡曾完全可以称之为咏史诗人。本文仅就其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简单的论述。下面先分析它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咏史诗发展到晚唐时代,已经由最初的演绎史事(代表作如班固《咏史》)及其后的借史抒怀(代表作如左思《咏史》),进入到论断史事、褒贬人物这一新的阶段。这是继左思之后,对咏史诗旧传统的又一次突破与超越。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以立意为宗,采用以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了大量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史论式的咏史诗。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正是在这一突破、超越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 杜牧生于唐王朝日落崦嵫的后期。当时政治  相似文献   

17.
傅玄《秦女休行》与皇甫谧《庞娥亲传》同为《重修肃州新志》所收录,前者为咏史诗,其本事即后者所述史实,诗中几乎每一句都能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而左延年《秦女休行》本事虽难以确考,但与傅诗并不相同。咏史诗发端于班固《咏史》,其特点为“括本传,不加藻饰”,其结构为在叙述史实的同时抒发感情或进行议论,有“史”有“咏”。这种咏史诗到两晋时有所发展,增加了细节,增强了感染力,出现了“踵事增华”的趋势,傅玄《秦女休行》即其具体体现。但光绪《肃州新志》却托名傅玄,对傅诗进行了窜改,使原诗艺术感染力削弱,“古质健劲”的汉魏风骨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8.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文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咏史怀古之作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歌咏古代先王事迹的诗篇,经过历代诗人的不断实践探索,咏史诗创作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宋代咏史组诗徐钧《史咏集》,作为一部独立具体的咏史文本,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咏史诗     
论咏史诗丘良任一、咏史与咏怀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史诗就是班固的《咏史》:三五德弥薄,帷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极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催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  相似文献   

20.
胡曾的《咏史诗》是传统蒙书中咏史类的开山之作。自晚唐五代以降曾长期广为流传并远播异域,受其影响而纂就的同类蒙书多达数十种。从咏史诗发展的角度看,超巨型咏史组诗在晚唐的出现,无疑是咏史体制的历史性拓展,而胡曾《咏史诗》即首开此风者之一,其功实不可没。它以七言绝句一百五十首遍咏前代史事,涉及远古至隋的社会各层面,历史涵盖之广,容量之大、掌故之密集均达空前高度,这在咏史诗歌发展史上是个创举;加之作者历史观念比较通达而不迂腐,是非褒贬大抵稳妥而不偏执,文字浅近,诗风平易,遂使该诗集凭借整体取胜,以知识性与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