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灿 《华章》2007,(12):70-70
宗乡社团作为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是华人华侨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群认同、国家认同和世界网络三个方面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华人宗乡社团在认同形态上的新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1819年开埠起,随着华人的南来,新加坡华人社会逐渐开始形成.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华人社会团体的兴起.华人社会内部通过成立宗乡会馆,实施族群内互济互助,自发捐款捐物行善等方式进行慈善救济.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慈善事业的特点主要有慈善组织的民间化和帮群化,华人领袖的作用突出等.中华传统慈善思想的影响、殖民政府的华人政策、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则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移民时代的新加坡华人社会中,自中国南来的华南移民往往聚合为不同的华人社群以便更好地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由于处于与华南民间社会不同的社会环境,新加坡华人社群并非中国祖籍地社会结构形态的简单移植,而是在新加坡本土社会变迁场景中重新建构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传承自华南祖籍地的宗乡观念、神明信仰等中华传统民同文化资源经过自我调适后仍然能够以新的方式继续发挥社群整合的作用,经济实力发展状况成为推动新加坡华人社群建构的进度与程度的重要基础,而血缘、祖籍地缘、神缘、业缘等多种纽带的并存作用则表明新加坡华人社群整合的认同纽带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方言剧悄然崛起后,迅速成为许多电视台收视率新的增长点.一方面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对以普通话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方言又以其亲近性、亲切性赢得了受众的认同和广阔的市场.基于方言剧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规划好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尺度与分寸,在多语并存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戏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借鉴、吸收方言剧合理性的同时予以适当的批判,使方言文化和主流文化多元并存、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约有9000个华人社团,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华人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人社团是华人南移的产物。近200年间,华人社团似守护神一样地照顾华人社群的权益。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华团的功能与角色应赋予新的涵义。“一带一路”给马来西亚华人文教团体带来转型契机。不少逐渐走向没落的社团因中华文化的传播活跃起来。华文文教活动也同时大力推动,华人社区和新村的改造注入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展示了文教社团的新角色、新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文教团体可以顺应大势,结合大陆高校和文化单位的资源,从出版、学术交流、翻译等途径重新审视其定位和角色。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会馆和社团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早期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的过程中,依据地缘、血缘、方言等组建会馆,帮助客家新侨安顿、共同祭祀神明和先人、安葬同乡,以此在异国他乡互助团结和维系传统文化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海外客家会馆和社团不仅传承原有功能,还开办新式学校培育新民、开办医疗机构、开展救国事业、服务行业发展等。这反映出客家华侨华人会馆与社团坚守文化传承的本心,赓续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勇担时代要务,为华侨华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逐步提升,华语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很多海外华人开始重新拥抱中华文化、学习汉语。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新加坡华人有何反应?其文化特征如何?通过调研发现,新一代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多元,以基督教为主,语言主要使用英语,不仅对中华文化了解较少,而且对中国的发展也漠不关心。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美国和澳洲,华人佛、道教活动不断,渠道多种多样:举办佛学讲座;从事救灾活动;佛家与有丧事之家合作完成葬礼;借着中华传统节日开办法会,并同商家联合行动.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海外生根,乃因大量华人移民采取中华传统生活方式,此为中华文化移植的基本因素;华人群体是移植的中坚力量;商人是活泼因素;佛、道教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有必要重塑自身的话语体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女性作家通过其英文作品持续向世界言说着中华文化.同时,这些作家大胆革新了传统叙事策略,积极构建新的中国语境.她们对传统文化的移植和改写摆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她们作品中反应的中国过去和当下的民族形象与社会问题,成为探究中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增的国际婚姻与移民使韩国社会进入了"多元文化时代",政府出台了诸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试图解决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增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批判性地考察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背后隐藏的士大夫式种族主义理念,提出新的"全纳型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以中华传统宗教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是海外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第一代踏上澳大利亚土地的华人为了在激烈的谋生环境中站稳脚跟,通过社团等形式结成帮群,为了将多样化的个体利益整合在一起,单靠世俗力量是无法约束,因此宗教因素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儒、道、释的文化遂成为了澳大利亚当地华人身份认同的标识;同时,受到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亦在华人群体中广泛传播,这对于华人接触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礼仪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大力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因此,激发了一批旅台文化人的爱国热情,纷纷组织民间美术团体,藉此抒发积郁已久的思乡情结.由福建省旅台各界爱好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人士组成的民间美术团体"八闽美术会"就在这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历经40多年,发展成为现代台湾为数不多美术专业艺术创作的主流群体,对台湾现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八闽美术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台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层面上所经历的变革,从其"形成与发展"和"对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作用"的纵横两个方面,透析其对现代台湾美术界所起的重要影响,论述其在台湾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中国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特点决定了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就势必失去其形,也失去其魂,其改革就极有可能迷失方向。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渗透下,我们更应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现在世界各国、中华大地、港澳台同胞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关注中华文化”(许嘉璐《中华文化承传》序)。中华文化正呈现出光照世界的绚烂色彩,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根,也是世界走近中国、中国融进世界之源。据此,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4.
朱子学在新加坡的早期传播,主要是华侨通过创办华文学校、华文报刊和成立华侨社团来进行。新加坡独立后,朱子学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政府大力在学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并开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化活动,从而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文明程度。在现代化建设中,新加坡发掘朱子学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分离出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东亚新加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是多种族的城市国家,自然资源缺乏。它能迅速发展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工业化国家,实属不易。可以说,新加坡是“教育兴国”的典范。独立后,新加坡政府就大力推行一系列符合本国国情、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教育政策。其中,富有新加坡本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为造就新加坡国民的较高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专注于考察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学课程,通过展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总结其特点并展望未来的课程走向,希冀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一、上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的背景新加坡社会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特点。原殖民政府实行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文学社团一直非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但是"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校园文学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校园文学研究包括校园文学的活动研究、校园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最终目标是探索校园文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一个持续不断发展且未遭中断的文化,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朝气,瓜瓞绵延。古往今来,永州的史前文化、舜文化、柳公文化、理学文化、文庙文化、古村落文化、方言文化、书法碑刻文化、戏曲文化、女书文化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闪耀着光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地方样本。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同时,如何保留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深化华文教育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的现状,在肯定其华文教育成就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前景进行了详细的展望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新加坡政府如何在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确定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四种官方语言的语言政策,制定下同阶段的双语教育规划,形成新加坡目前绝大多数国民掌握两种官方语言,英语必居其一的特殊的双语现象,并使绝大多数华人在短短三十余年间经历了由讲不同汉语方言转变为讲华语(普通话)的语言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言政策影响下的新加坡英语:讽刺与幽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归纳新加坡的语言历史生态人手,指出新加坡英语在语音语调、词汇用法和结构句法等方面的汉化特征及其浓郁的闽南方言文化色彩和幽默感,进一步梳理了它与政府语言政策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抗衡,并在最后提出了关于语言政策影响下新加坡英语的价值和未来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