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手段,体现着电影的精神和内涵。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为奴十二年》的宣传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观众阅读电影海报的过程,实际上是解码一种包括图像、文字、色彩等符号要素的多模态话语的过程。系统功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提出为更好地理解、阐释电影海报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托,电影《飘》的海报为研究对象,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成意义三个方面探讨电影海报中图像、色彩、语言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传递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2010年《中国日报》上的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对多模态语篇中的各种意义资源进行整合,说明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语篇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影海报是一种重要的多模态语篇形式,也是研究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图像意义最鲜活的语料。它不仅传递着电影的主题和内涵,也承担着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视觉语法视角下对《横冲直撞好莱坞》电影海报从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三方面进行多模态意义解读,从而探索各种符号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多模态意义,揭示海报隐藏的主旨及意义,帮助人们提高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话语在媒体宣传中普遍存在,而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Kress & Lkeuwen提出的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运用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对已在哈尔滨市召开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会徽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达到宣传体育文化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在西方兴起,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克瑞斯和勒文。他们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文章以Kress&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语料和理论,以电影《一代宗师》宣传海报为例,探讨了图像、语言及其他符号模态的互动意义、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分析了怎样用多模态手段来解读电影海报和电影主题之间的关系、图像和文字如何在海报中构建完整语篇和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Kress和Van leeuwen在Hallidy的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和视觉图像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三意义方面意义对电视广告的图像进行多模态分析。本文以芬必得电视公益广告之《光华学校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此案例的语言、图像、声音等元素的分析,指出多模态非线性方式出现的广告语篇中多种符号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共建意义,为多角度阅读广告的意义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昕 《海外英语》2012,(13):256-257,260
电影海报是宣传影片、增加票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观众阅读海报的过程实际上是解码一种包括了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多模态语篇的过程。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泰坦尼克号》(3D版)首款海报为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旨在进一步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同时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一直是语篇分析的热点,但是从认知评价理论的角度研究多模态语篇还比较少。本文在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影语篇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新框架,并用新的分析框架对主体人物乔·金曼在电影《比赛计划》中所体现的人物多重身份进行了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研究发现,在电影多模态语篇中,主体人物的语言和表情、手势、姿势和动作等身体语言以及场景设置等非身体语言都是建构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重要资源,人物多重身份建构的态度意义不仅体现在话语中,而且还体现在多种模态符号资源之间的协调和互动中,同时态度意义对电影语篇人物多重身份的建构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技术交流环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传统的外语课堂单模态语篇设计已经被不同符号模态编码设计所取代,其中系统功能理论对不同视觉、听觉和动觉/触觉模态编码的信息交换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以《高级英语》为例,探讨外语课堂多模态语篇设计,以及相关的系统功能理据。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技术交流环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传统的外语课堂单模态语篇设计已经被不同符号模态编码设计所取代,其中系统功能理论对不同视觉、听觉和动觉/触觉模态编码的信息交换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以《高级英语》为例,探讨外语课堂多模态语篇设计,以及相关的系统功能理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拆弹部队》的电影海报进行了社会符号学分析,文章通过解读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海报如何通过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如何共同作用,实现表意功能,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背景下,以Kress&van Leeuwen在《阅读图像》一书中提出的视觉语法为基础,尝试从表征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上对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突破以语言为核心的传统的诗词分析方法,揭示诗词的多模态分析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电影海报利用图像、颜色、文字等多模态来构建意义,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文章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为指导,尝试从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电影《禁闭岛》的宣传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三者是如何通过言语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共同作用来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克瑞斯和勒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建立起的多模态语法分析框架应运而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此为理论支撑,从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对美国《时代》周刊的一个封面作多模态的话语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加深认识语言的社会符号特点、对于多模式话语的产生和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语言学为切入点,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基础,以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具体指导,多模态话语分析《地心引力》电影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从而深入了解多重社会符号共同作用下电影海报的表意功能是如何更加完备地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17.
摘要:电影语篇分析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的探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的多豫乌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电影中非语言符号的模态分析,三个层次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经典片段:主人公在船头比翼双飞,体验飞翔的感觉,进行分析,探讨该片段是如何通过不同模态之间的配合和协同来体现了影片主题:自由伟大的爱情;旨在揭示各模态是如何在电影语篇中发挥意义共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影是集声音、语言、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体的动态多模态语篇。电影语篇中的各种模态符号系统均具有意义潜势,能够发挥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元功能。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模态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电影《美女与野兽》(2017)的几个典型场景进行阐释与分析,发现电影语篇中的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和声音模态之间存在相互补充、互为强化的关系,三者相互整合与协作,共同构建影片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话语分析已经进入多模态话语分析阶段。多模态话语分析打破了传统语篇分析的局限,不仅关注语言这一单一模态,也关注与语言相关以及语言之外的多模态。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篇章生成过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又赋予其新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多模态的使用越来越多,有必要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对其进行新思考。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模态符号除了已经引起学界关注的听觉、视觉模态符号,还有触觉模态符号。实现模态符号的有效交互方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相似文献   

20.
多模态话语符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协同运作,有利于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为研究基础,就教学中的感官模态符号、情境模态符号予以分析,从多模态课件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情境教学、英语歌曲歌谣教学几个方面提出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化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