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笔者统计,"新新闻"一词在国内理论界的使用比较混乱."新新闻"又称为"异常新闻"、"饱和报道"、"偏袒性新闻报道","参与式新闻报道"、"地下新闻报道"、"高等新闻主义"、"文学新闻主义"、"通俗社会学"、"非虚构小说"、"近小说"、"事实的文学","非小说性虚构作品"等等.  相似文献   

2.
关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是评论界对非虚构写作争议最大、褒贬不一的话题。也正是对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的不同态度,构成了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新闻报道及虚构写作的本质差别。非虚构的饱和渗透式报道真实性,几乎是所有非虚构小说作者的共同追求。他们都曾表达自己的作品内容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非虚构类图书市场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非虚构类图书作为我国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图书零售业的位置持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以大数据、AI为特征的算法时代来临,内容产业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畅销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也推动了非虚构类畅销书市场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以2007—2016年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30的图书为跟踪对象,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客观的整理和归纳,对非虚构类畅销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我国非虚构类畅销书在内容打造方面的规律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虚构性传播语境和非虚构性传播语境中女性话语的分析,显示了中国当代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普遍受压抑状况。这源于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化现实,更反映出中国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和主动认同取悦于男权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
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非虚构写作方法基于新闻事实而开展的写作报道活动.①2003年,以《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采写的《举重冠军之死》为代表,非虚构写作以“新闻特稿”的名义正式进入新闻实践场域.②在随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虽不断遭受质疑,但借助新媒体发展的浪潮,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不仅丰富和繁荣了我国的新闻生产实践,也为我国新闻文体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盛芳 《东南传播》2022,(2):49-51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写作形态,其意义在于可以捕捉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转型时期的实践,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现实情怀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阐释与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其问题意识导向促进了“中国梦”传播的有效性,为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精神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式,在此过程中,非虚构写作自身也得以突破局限性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如何看待“虚构”问题,东西方的视野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虚构”被看做是文学的独特标志,后现代文论则将之泛化开来,延伸到了非文学领域,从而宣告了文学的终结。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关于“虚构”的看法在金圣叹那里得到充分体现,他的小说评点没有将“虚构”当做文学关注的焦点,而是引导人们去领略文学这一座精神之塔的:蚀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聂文  张志强 《出版广角》2016,(12):20-24
引进虚构类畅销书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也是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在我国的成功移植.本文以2013—2015年的开卷年销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近三年虚构类畅销书的出版情况,总结成功引进虚构类畅销书的特点,为我国今后引进虚构类畅销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到了文明的高度.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分析了当代中国图书馆生态文明发展的困惑,从图书馆生态文化、制度生态、建筑人文生态、网络语言文化新语境及生态道德教育五个方面构建了图书馆生态文明体系,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图书馆生态文明新理念;以<图书馆服务宣言>为契机,在图书馆服务中贯彻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倡导节俭合理的图书馆消费观念;在各种图书馆建设中提倡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是当代中国图书馆注重生态文明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稳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贠琪 《新闻世界》2023,(5):90-94
本文将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实践置于宏观的时空情境中,借用元新闻话语理论,以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对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非虚构写作反映了新闻一以贯之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传统。通过超越客观真实以及重塑公共价值,非虚构写作获得了其文体合法性与文化权威。非虚构写作的盛行,代表了社会转型危机、新闻职业危机,以及后现代危机下的新闻范式修补。  相似文献   

11.
张萍 《新闻世界》2009,(3):59-60
新新闻报道是西方非常标新立异的报道类型。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小说笔法写新闻,由于兼具文学与新闻两种元素,因此它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被新闻界视为反传统的新闻流派,故有“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文学新闻”等别名。新新闻报道传人中国并影响新闻界与文学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  相似文献   

12.
非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写作模式,自《人民文学》倡导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对其探讨的热潮.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学特征,分析非虚构写作利用这种融合趋势进行发展的特点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传者和受众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热潮进行解释说明,赋予其在传播学语境下新的含义.通过梳理非虚构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非虚构写作意义层面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姚加炎 《视听界》2011,(4):108-109
“非虚构作品”一词是舶来品,从美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闻报道和历史小说等新的写作类型发端,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史哲领域,特别是纪实性文学、影视剧创作等。2010年度江苏省优秀广播剧清一色的英模题材,以对人物的细腻刻画,给听众深刻的人生思索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文学史上以鬼为题材的作品也体系繁多、内容多样.其中,以小说类成果最多.但是关于内容为写鬼小说的称渭较多样和混杂.从文体上看,它与传统的"志怪"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新文学写作方式,这既不同于虚构小说,又不同于传统的非虚构新闻、传记、散文和学术论著,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真实的故事与文学性的手法结合起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写作风貌.《沧州日报》近年来创新的一个副刊栏目,它是以文学的手法去表达新闻人物和故事,又不同于传统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和澎湃抒情,而是以一种"走心"的感觉去落笔,用有温度有性情的文字,把人物写活写细写动人.这个栏目的成功创新,受到读者高度关注,好评不断,很多被采访者以能成为这个栏目的主人公为荣.  相似文献   

17.
非虚构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学样式,在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美国,每个月都有畅销书一览表,其中赫然醒目地标有两栏: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而实际上非虚构作品的畅销量往往超过虚构作品。总结非虚构学的写作经验,分析其写作技巧,对于我国学界的新的探索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玮 《科技与出版》2021,(11):40-45
大众出版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中国内容在虚构、非虚构、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取得了各项突破.大众出版"走出去"是跨文化交流,是文明互鉴的传播形式,后疫情时代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以立体、融合理念走进国际市场:跨文化创新选题,促进文明之间的互动,强化传播效果.走进本土认知,建立文化共鸣,捕捉海外关切与中国特色的联结点,传递中国温度.立体融合,小切口大画面,提升传播效率.既要创新传播表现力,为在线交流注入新活力,还要融合内容矩阵,发挥立体传播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19.
段燕 《传媒》2021,(20):73-75
新时代,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在明确传播重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传播路径,这是确保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时代性、常态性与长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勇 《青年记者》2020,(13):11-14
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特写、特稿、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显示的不仅是文体名称的变换,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1世纪以来,从文学界到新闻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介平台,从专业记者到普通公众,非虚构写作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与业界对非虚构的解读不够清晰,很多问题缺乏更深入的阐释。譬如,"非虚构"概念引入新闻界的必要性何在?以真实为核心追求的新闻,难道不应该就是"非虚构"的?抑或还有新闻是"虚构"的?对于这些根本性问题,仅仅从理论、概念层面加以推演,难免望文生义,甚而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