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姚丽 《新闻窗》2014,(6):90-90
期刊编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从收到稿件到出刊一般要历时三个月左右,之所以要这么长时间,就是因为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和留意的问题,下面就本人的编校感受做一总结,借以抛砖引玉,与编辑同人共勉。 一、收稿要注意的细节 在每本期刊的网上的用稿须知上都会注明对所收稿件的要求,包括稿件的字数,作者个人信息,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的格式等。  相似文献   

2.
从稿件本身入手准确遴选审稿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傅佑丽 《编辑学报》2009,21(4):338-339
阐述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针对一篇具体的来稿选择审稿人的方法。从稿件的题名或关键词、作者信息、参考文献等方面入手,分析利用网络选择审稿人的特点及注意事项,以期解决"送审"这一编辑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成熟的编辑,首先要具备准确判断一篇稿件新闻价值的"眼力",还要具备对新闻稿件进行"包装"的"手力"。经过编辑不是事实"注水"也非硬性"拔高"的精心"包装",一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会迅速提升和放大,凸显"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词典里,“找茬”是个贬义词,是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这里说的“找茬”,就是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每天要接触很多稿件,这些稿件对于作者来说是成品,可对于编辑来说大多数只是半成品,而编辑需要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稿件加工整理成成品甚至精品,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就好比一名厨师要将各类菜加工成美味佳肴,才能上桌。这就要求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观众奉上精彩的视觉大餐。那么怎样去发现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7,(7)
编辑处理稿件不应「大伤元气」文/侯三省一篇文章自有其特点和风格,这是作者经过积累、思考、挖掘、勤奋写作而产生的,也许经过了数日、数月、数年,其艰辛非比一般。因此,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设身处地的想想,应尊重他们的劳动,一定要笔下留情,不要不加深思熟虑就伤...  相似文献   

6.
电视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作用于人的。所以电视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听”的编辑工作,在“念”字上下功夫。“听”的编辑工作就要求编辑用耳朵来修改稿件。编辑先进行文字处理后再用耳朵来修改稿件诵读稿件,通过诵读稿件可以了解原稿的神韵、气势、感情以及语音等,发现问题。一篇稿件拿到手,不要急于动笔修改,而要先念几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妥当之处。能够顺顺溜溜通过“嘴巴关”的文字,文字的加工量也就不多。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得好:“视觉对文字的检验和听觉对文字的检验是不一样的。通过视觉很容  相似文献   

7.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向报刊投稿。将发表的稿件和原文相对照,发现文字更灵秀了、结构更合理了、语句更顺畅了。可以说,稿件的发表,凝聚着编辑的心血,我也很感谢他们。但个别编辑在修改稿件的同时,把笔者的姓名也“修改”了,就连到邮局领取稿费时也要大费周折。姓名是一个人的标志,大部分的姓名注定是要相伴一生的,容不得丝毫差错。作为一个撰稿人,写的文章有时编辑中意,直接拿来就用,一字不改,编辑省心,也是作者最大的欣慰;有时编辑感到要经过修改才可以刊登,这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有时编辑会感到离发表有一定的距离,没法修改,干脆揉成…  相似文献   

8.
报刊、广播、电视的编辑经常遇到三对矛盾:一是与新闻受众的矛盾,编辑喜欢的新闻稿,受众不喜欢,或者是受众喜欢的新闻,编辑却没有选用;二是与记者的矛盾,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看不上眼,或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记者有意见;三是与上级新闻控制者的矛盾,编辑认定的好稿,有时上级扣发或上级指定要发的稿,编辑不积极编发。对同一篇稿件受众、记者、编辑、控制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就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分歧,编辑怎样才能处理好同受众、同记者和新闻控制者的关系呢? 首先,编辑心中要始终装着受众,把握好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胡羽 《新闻采编》2003,(6):24-25
党 报要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 ,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新一届党中央的这一倡导 ,不仅指明了党报新闻改革的方向 ,也向党报的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事情都是人来做的。同一件事 ,不同的人来做 ,就有高下之分 ,优劣之别。办报纸、搞报道也是这样。一篇稿件有无新闻价值 ,语言文字怎样 ,群众是否爱看 ,在于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或编辑的能力和功夫 ;一张报纸有没有针对性、实效性 ,有没有吸引力、感染力 ,在于这张报纸的编辑记者整体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和作风的优劣。“三贴近”要求党报…  相似文献   

11.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12.
编辑部的文稿处理信息量大,编辑人员几乎天天都要审校大量稿件,工作繁琐费心.一篇稿件从收到开始,要经过分类、送审稿人审阅、再回寄作者修改、最后经终审决定是否录用等一系列过程,其间稿件要在编辑、作者、审稿人之间辗转往返好长的时间方能告一段落;一篇稿件的状态信息的记载,诸如收、审稿件情况及每个编辑、审稿人工作量等一些动态信息的统计,一直都是由编辑部工作人员手工去做,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不够准确、及时.与此同时,诸如稿酬、审稿费等经费的计算及一些其它事务性经费开支的管理也是由人工计算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采写一篇稿件发给新闻单位后,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希望稿子早日发表。那么,编辑是否看中这篇稿件,新闻单位是否采用这篇稿件,其标准是什么呢?这条标准就是看这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简单地说,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质量。或者说,  相似文献   

14.
对准备采用的各类稿件进行把关,是编辑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编辑把关,不仅要把好语言文字关,更要注意把好稿件所涉及的各种事实的关,以避免差错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失实和差错现象层出不穷,这其中,稿件的作者自然要负责任,但肩负把关职责的编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有些失实稿件,编辑如果不了解实情,就很难判定是否存在问题,而有些稿件,只要编辑对原稿中涉及的事实认真进行分析、推敲,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是不难发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意识     
报纸的编辑,每天要面对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稿件。编辑在整理、加工稿件时,显然要受到原稿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撒开原稿另起炉灶。但这并不等于说,编辑的劳动完全是被动的。在尊重原稿,不扭曲其本意、伤害其风格的情况下,编辑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一篇稿件,经过编辑的加工,往往可以像埋在沙里的金子那样,被淘出来提炼后,发出熠熠光辉。所以,对于一篇见报的稿件来说,编辑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编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于编辑的意识。什么是编辑意识?我以为是指编辑在加工稿件的过程中,如何想方设法把作者的意识明白无误地传输给读者,使读者能对作者的意识引起反响,或共鸣,或异议。就对待一篇稿件来说,  相似文献   

16.
1月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在《编者的话》中把改进处理稿件的时限公布于众,说在新的一年里,“拟编用稿件,于收到后一周内通知作者,未收到通知的可自行处理”。这个“一周内”规定得好。它表现了编辑对待来稿的责任感。编辑忌一稿两投,多数作  相似文献   

17.
认稿与认人     
稿件是人写的。编辑处理稿件自然还会遇到人的问题。记得新闻界曾有人提出,编辑应认稿不认人。这对当时刹住不以新闻质量、新闻价值取稿,而凭关系、熟人用稿的不正之风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说,认稿不认人无可厚非。然而,认稿是否就不能认人呢?我以为,只要不像上述所说的那样认人,不仅可以认人,而且还应该提倡认人。如何认人呢?联系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体会,我以为基本的认法有两种。一是以稿件内容认人。这主要是分析稿件内容看与作者身份是否相符。比如,我曾收到一篇县农业银行同志来稿,说浙江省农村已有多少个从事运输、加工、储藏服务的联合  相似文献   

18.
1997年我写过一篇短文《也谈“两种编辑”》,就编辑学研究中的“两种编辑”观点谈了些粗浅意见;相对于所涉问题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拙文所谈疏漏是颇多的。随着有关研究的继续进展,以及重要工具书《辞海》“编辑”条1999年版的最新修改,拙文就更是相形见绌了。为此写了这篇“再谈”,续抒管见,希望能有助于进一步共同探讨“两种编辑”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往日里总是抱怨编辑“不识货”,净“枪毙”自己的稿子,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编辑水平有问题,是不是因为不认识编辑才上不去稿?今年5月,我到军区《前卫报》社学习。到了报社,我认为发稿的机会来了,一连送给编辑们十几篇“大作”,结果自己在“废纸篓”里又捡了回来。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真想照着镜子看一下是否自然)把~篇精心润色的军事稿件送给了编辑。那名编辑看了看稿子,说道:“这篇稿子同以前的那几篇一样,没有深度,写稿子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装着一套日常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报道什么内容,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20.
贾虹 《记者摇篮》2006,(4):64-64
做好一名新闻编辑,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努力做到“厚积薄发”。坚持真实性确保内容准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编辑必须在工作中坚持这一思想不动摇,并成为能力积累的重要部分。编辑部每天收到大量稿件,编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对有疑义的稿件要做到多问一个为什么。2004年8月某媒体有一篇报道为《女大学生找完工作找婚介》。标题就有些耸人听闻,让人感到这是女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其实,只是在进入7月以来,在当地一婚介所前来登记的女大学毕业生增多,但是,在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其绝对数还是极小的。而这篇报道无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