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我在批改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测试卷时,碰到一件让我犯难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绝大部分同学答案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可是有一位同学做的是9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这位同学把两个正方形也数进长方形了。我翻开标准答案,和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一样,但是,我记得初中几何课本上是这样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说明正方形也属于长方形,这样看来试卷的标准答案错了?于是我去问有经验的老师,他们说:“从我教书 起,多少年来这道题的答案都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方形不算在长方形内。”这…  相似文献   

2.
在每次数学考试之后,我既不给学生“排队”,也不单纯将标准答案讲清楚了事,而是师生双方认真进行考后总结,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本期或本章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各自认识“教”和“学”中的收获与欠缺。教师总结每次考试阅卷之后,我先对全班学生的答卷分类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作出书面自我总结,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六年,南京。高考化学阅卷点。杨善德被分在计算题组。标准答案到了,五种解法。于是人们便伏案奋笔疾“改”——阅卷也是有额定任务的。他,没有动笔,却对着试题动起了脑筋——“五种,就这五种吗?”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一道小小的计算题,他竟做出了近二十种解法!可卷子是专家出的,答案是专家定的。阅卷组长戴环教授发话了——“你,中学教师?!难得,难得,是块材料,是个  相似文献   

4.
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所谓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没有程式化的标准答案,考生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就是解答题目的钥匙。因此,每一个考生都会有自己的、与他人不一样的答案,并且是正确的。这是今年中考政治试卷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高考应试,实力自然是关键,但光有实力并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好比竞技比赛,赛前应该了解竞赛规则,了解裁判的特点,并据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以争取最好的结果。大家熟知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进行阅卷的教师,正是高考这场竞赛的裁判。作为一个老“裁判”,在阅卷时最感遗憾的不是考生的错误,而是考生的失误:根据考生的能力看,应该是会做的题却不能得分或不能得全部的分数。阅卷老师对此也只能是“一声叹息”,但考生却有可能因此而“一生叹息”。下面我就从阅卷的角度谈谈高考语文卷…  相似文献   

6.
有时,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挥,在教师的固定思维程序中、固定标准下往往“死机”.教师需要研究“死机”的情况,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在标准答案下“死机”“小花已经吃了10个苹果,桌上还剩12个苹果,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标准答案是:12 10=22(个)或10 12=22(个),而有的学生的答案则是:22-10=12(个)或22-12=10(个),答:妈妈买了22个苹果.评分时,教师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标准答案固然很好,让我们教师手上有一把刃剑,能很好地评判学生的结果,但它恰恰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的意识.我们应该看到标准答案的局限性,它不能很好地…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主张很多,我提出一条,应该继承孔子。我推荐语文老师经常看《论语》。孔子给学生解答问题,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孔子每一次回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没有“标准答案”,但最后的目的就一个——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  相似文献   

8.
朱增明 《师道》2012,(7):68-69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落下了帷幕,随之而来的则是依据"标准答案"而进行的统一阅卷。在这一场900多万考生参加,加上数以万计的教师及专家,数也数不清的家长们共同参与的全国高考中,有太多热点话题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然而,"标准答案"则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牵动着我的思绪,如同一块大石头堵在我的胸口,令人有种仿佛窒息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成长的烦恼     
不知什么时候,“成长”与“烦恼”两个词联系了起来,一看到“成长”二字,就有不尽的苦水要倾诉。上了初一,学了几道什么解答题,哪知惹出这么大的麻烦。喏,这就是我升中学后碰到的几道解答题: 例1 已知:现在是北京时间22时10分,  相似文献   

10.
近来我对测验考试卷采取了三次评阅的方法。 第一次是同学互评。即考试后先由教师公布标准答案、交待详细的评分标准,再让考生按班或组交叉评阅其他同学试卷,要求标明各题得分、统好总分并签上阅卷人的密码(密码,只有任课老师和本人知道,目的是加强阅卷人的责任感和避免因评分松紧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纠纷)。 第二次是考生自评。即考生本人在充分热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审查自己的试卷,对阅卷人  相似文献   

11.
学生质疑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湖北襄樊一中高三(11)班的刘磊,看到许多同学都借助“释疑解惑”解答了自己学习上的困惑,今天我也鼓起勇气来向您们请教一个问题。我的语文成绩还不错,但我最怕的就是诗歌鉴赏,每次不是不会答,就是答案跑题了,总之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想问的是,怎么才能不跑题?怎么才能和标准答案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朱增明 《师道》2012,(Z1):68-69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落下了帷幕,随之而来的则是依据"标准答案"而进行的统一阅卷。在这一场900多万考生参加,加上数以万计的教师及专家,数也数不清的家长们共同参与的全国高考中,有太多热点话题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然而,"标准答案"则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牵动着我的思绪,如同一块大石头堵在我的胸口,令人有种仿佛窒息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在八○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道改正病句小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按高考阅卷标准答案一种修改法,把“不学习”删去,或将“否则不学习”都删去,改为“不然”、“不这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按另一种修改法,把“否则”删去,或者将“否则”改为“如果”、“假如”、“倘使”等,我认为这样不甚妥贴。因为“学习”是泛指,“刻苦学习”是特定所指,这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不尽相同的词和词组放在一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标准答案”? 在“活力课堂”背景下,连“1+1=2”也只能算得上是参考答案,我想,答案的唯一性也在淡化.就教师本身而言,若是只知答案本身,而不知其所以然,将要被越来越“活力”的教育所淘汰! 就在六年级孩子毕业前夕,我上了一堂“活力课堂”的研讨课,内容是“毕业赠言”,上完课,让我感悟颇多.  相似文献   

15.
我同行参加小学升初中试卷阅批回来,跟我说起一道考试题,题目是要求学生判断正误,对的打钩,错的就没有提出要求了。考生答题时,在对题后面括号里打钩,在错题后面括号里打了叉。改卷的时候,凡属打了叉的学生全被阅卷教师扣了分,理由是出题部门给的标准答案上没有打叉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长方体的上面那个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摇)标准答案是一个“×”,阅卷时老师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因为长方体上面那个面其实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只是视觉造成的一个假象。可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答案却是“√”。标准答案标准吗?学生打“√”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笔者细细揣摸了个中原因。我想,试题编制者编制这样一道判断题的意图应该在于:对于一个长方体,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而在视觉效果上,通常只有一个面是长方形,如上图看上去只有前面那个面是长方形,而上面那个面、右面那…  相似文献   

17.
在常州市参加中考阅卷期间,有阅卷教师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考真是越来越‘码不住’了……”对此,我也深有感触。中考是对即将告别初中时代学生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而对参加中考阅卷的教师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机会。  相似文献   

18.
朱老师自以为教龄长、资格老,教材可以不鑽,课也可以不备。他经常在人家面前誇耀,教学多年了,课上碰到什么问题,玩点花样不就混过去了吗?他就:“有一次我教第八册算术320题,不知怎么脑筋糊涂,一时讲不出来。于是我就灵机一动,叫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当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到底怎样解答时,我心里虽然着急,但表面上仍然若无其事,我告诉他:‘题目很简单,你好好再想一想就会明白了。’于是发问的学生被我又混过去了。就这样约摸5分锺,我自己也想到了解答方法,课照常上下去了。”  相似文献   

19.
广西高考从2005年起进行无纸化阅卷,将考生的答题卡进行扫描,客观题由计算机阅卷判定分数,主观题采用网上人工阅卷判定分数,无论采用人工阅卷还是计算机阅卷方式,考生主观题的得分都是评卷教师判定的,评卷教师评卷时基本上都采用“踩点评分”的评分方式,即考生主观题的解答过程中,采用了哪些合理的知识点,按照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必要的运算,得到正确的结论,评卷教师对考生答卷上的每一个正确的过程进行评判给分.考生在答卷时若能按照解题过程规范化答题,才有利于阅卷教师公正判分,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相似文献   

20.
小学毕业测试中有如下一道试题:999096精确到万位的近似数是( ).标准答案:100万.阅卷结束时,发现有位老师把"1000000"也算作"正确答案".这下,占绝大多数的反对者(包括阅卷组长)发话了:一是这样批的要改正,要用标准答案,否则就不能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公平.二是100万与1000000是有区别的,且区别很大.前者是以"万"作单位的,后者是以"一"为单位的.该试题要求用"万"作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