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坐卧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坐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坐宜卧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  相似文献   

2.
"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坐卧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坐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坐宜卧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又  相似文献   

3.
“瞿然”异议张日铣《左忠毅公逸事》对“公瞿然注视”的“瞿然”注为“吃惊而注视的样子”,细审文义,似觉不妥。诚然,“瞿然”可释作“惊视貌”,《辞源》此条援《庄子·徐无鬼》为例:“子綦有人子,陈请前,召九方鄄日;‘为我相吾子,孰为祥?’九方鄄曰:‘悃也为...  相似文献   

4.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学者中有四种解释:一曰卧具;一曰坐具;一曰坐卧具;一曰井上围栏。笔者通过对“床”这个概念在古代所表示的不同事物比较及对全诗意境的分析,认定“床”当为卧具。  相似文献   

5.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6.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有一句“钉头磷磷”,编者在课本222页注释为:“[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该注的依据,大概是来自刘桢《赠从弟三首》:“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辞海》注:磷磷,水中见石貌。音为阳平(línlín)。课本注者以为是石头突立水面之貌。其实,“水中见石”是言水澄澈,石可见,不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刘诗亦有所本,《文选》此句李善引《毛诗》曰:“杨之水,白头磷磷。”毛苌传曰:“清澈也。”由此可见,把“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似不妥。“磷磷”…  相似文献   

9.
《〈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相似文献   

10.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公冶长》中有“子路言志”的一段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这段话中的“共”注为“动词。共同享用”,把“敝之而无憾”解作“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释“衣轻裘”为“穿轻暖的皮衣”,释“敝之而无憾”为“用破了也不悔恨”。在上海书业公所印行的《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论语>白话解说》中,山东厉城童子江希张把  相似文献   

12.
孟春华 《语文知识》2006,(12):14-14
《尔雅·释兽》记载:“彘.猪也。其子曰豚。一岁日雅。”所以,彘、猪、豚、雅都指猪。“彘”本义指野猪,象形字。下方的“矢”和两边的符号表示箭射入野猪。“豚”是在“豕”左边加上“肉”旁,本义指专门为宰杀吃肉而蓄养的小猪。  相似文献   

13.
课本注释《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为:“气冲冲地答应接见他。揖,原意是拱手,这里表示接见的样子。”但读了这条注释仍有不少疑点。“揖,原意是拱手”这是不错的,不过说得不够具体。《辞海》释“揖”说:“拱手为礼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拱其手使前曰揖……《礼经》有揖有厌。推手曰揖,引手曰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 5册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抵足而眠”一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案》 ,将“抵足而眠”释为“两足相碰 ,共枕而眠” ,但笔者认为“抵足而眠”应释为“同榻而眠 ,分睡两头”。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8年版 )释“抵”为“用角顶 ,触” ;查《词海》释“抵”为“碰”“触” ;查《新华成语字典》释“抵”为相触 ,“抵足而眠”为同榻而眠 ;查《现代汉语词典》 ,其中由“抵”的原意引申出了“抵触”、“抵抗”、“抵挡”等词条。从上述古今词书“抵”字的解释看 ,都言有来自相反方向的接触之意。由此可见 ,“抵足…  相似文献   

15.
说“闲居”     
《辞源》释“闲居”曰:“避人独居曰闲居。”《列子·黄帝》:“于是放万机,舍官寝,去直侍,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此“闲居”即指避人独居。但释义仅此,似有不足。考《说文解字段注》,  相似文献   

16.
说“拜”     
1.对“拜”的几种解释古今释拜者多引《荀子·大略》“平衡日拜”而阐发之,但释者纷纷,莫衰一是。要之,有释为“揖”者,如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拜之议多矣,诸书辨取不同……平衡日拜,谓磬折,头与腰平如衡也,即今揖耳。”如《辞源》:“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荀子·大略》:‘平衡日拜’。”  相似文献   

17.
“下榻”.就是放下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一般指客人住宿.多用于外交往来。说到它的来历,或许会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意思是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相似文献   

18.
22.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巽:伏。床:先秦时席地而坐,床是一种用于倚凭的家具,不是后代用于睡觉的床。史巫:祝史和巫觋(《楚语》女曰巫,男曰觋)都是古代从事迷信活动的有知识的人。纷若:纷乱的样子。“纷”训“变”《说文》“变,更也。”  相似文献   

19.
“笨蛋”通常指智商不高的人,或是一种脏话、口头禅.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广雅·释草》的解释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篦,其里曰笨.”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做造纸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20.
报上经常报道某国家元首来我国访问,在某某处“下榻”。何为“下榻”呢?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实为一种坐具。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膝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善之榻。”诗句是颂扬膝王阁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区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陈善之榻的典故,称道徐陈两位贤士。徐孺,即徐孺子,名柳,东汉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洁。“下陈著之榻”,使陈著放下榻来。陈著,时为豫章太守,他不接宾客,只接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