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童年武趣     
年少的我和广大习武青年朋友一样,对武术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执着。这一切的一切全都缘于那部大红大紫的功夫影片《少林寺》。上映那部电影的时候,我才刚满12岁,正是天真烂漫、活泼爱动的年龄。记得那个晚上,为了能看到这部影片,我和最要好的几个小伙伴寻黑翻山越岭,一下子跑了十几里的山路。嘿!那晚可真让我们开了眼界,惊心动魄的武打场景、曲折离奇  相似文献   

2.
李楠 《中华武术》2004,(11):52-53
武术能健身防身,陶冶情操,修身养德。古来以勇武著称者,多以忠孝仁义、礼信廉耻为立足之本,处世之道。故武术实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华传统美德之载体。作为练武者,不应以“一介武夫”为满足。我一直渴望开展武道研究之风,以武术为主要形式,以师承传授为主要手段,研究,继承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初,一部《少林寺》武打影片在国内外掀起一股武术热潮,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迅猛发展。据称,中国约有6500万武术人口,全国武术馆、校达12000余所,习武人数有数十万之众。其中95%以上的学生是少年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教练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了解掌握少儿生理、心理特点,才能保证训练的高质量,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武术人才。根据自己多年的训练体会,总结出少儿训练五个不要,愿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4.
谈武术、谈气功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但真有说服力的权威之作却少见。既然权威尚未形成,那么,“且待小僧伸伸脚”,我也斗胆谈几句。细忖之下,这武术与气功都曾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武侠影片走红时骤然膨胀的“武术热”,使多少青少年弃学求武,专往名山古刹里钻;这几年,“气功热”又陡然发作,令无数男女老幼如醉如痴……,然而,由于一哄而起,不少人又走了极端,便免不了陷入危机,出  相似文献   

5.
说来,我与武术结缘纯属偶然。七十年代后期,我才接触武术,在一次出访外国时萌发了让武术走向世界的念头。 1978年,我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在南斯拉夫从首都贝尔格莱德去海港城市斯普利特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小镇歇息时,蓦然看到一幅海报是介绍“功夫”影片的。当时,我油然产生一种思绪,心想怪不得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功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连国外的一个偏远小镇都有“功  相似文献   

6.
全民健身的大潮席卷全中国,在体育产业欣欣向荣的今天,作为中国人骄傲的国宝——中华武术,却被许多国人淡忘了。与之相反的是,跆拳道等洋武术却让广大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趋之若鹜,武术专业学校开起了跆拳道课,武术馆里教起了跆拳道、空手道。连外国人都拍手叫好的中国功夫,现在却被我们一些自己人看不起,我为中华武术鸣不平。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6,(3):9-9
被称为李连杰武术片收官之作的《霍元甲》正在全国各地热映,观众不仅对影片中的情节大饱眼福,也深为霍元甲那种自强不息为中国人争气的精神所感动,但是,这部影片却引起了霍家后人的不满,他们认为部分情节与事实不符,对霍元甲的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2月17日,记者特地前往霍元甲的故乡——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小南河村,采访了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  相似文献   

8.
武术精神是推动中华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通过影片《叶问》来解读武术精神的内涵,揭示武术发展的趋势,明确武术精神在中华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掘中华武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力 《精武》2006,(11):39-39
《霍元甲》是李连杰全程参与创作的电影,他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武术生涯。李连杰曾提到其中的“武学三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不仅是对武术境界的描述,也是对人物性格、段落主题乃至影片主旨的定性。一、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剑在手中,便成伤人之举;剑在心中,则有害人之势。这一阶段霍元甲对武术和人生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强其筋骨”和“胜者为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试论武术影视对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2年,影片《少林寺》为新中国的电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该片上映后,票房收入打破了建国以来最高记录,观众达到数亿人次,全国影院专场放映达半月之外,全国掀起了武术热。此后,一批比较优秀的武术影视片相继问世,如《武术志》等。与此同时,电视也以它独特的形式推出了一系列武术电视片,如《霍元甲》等精品之作,使武术在全国掀起空前的热潮。这对武术运动的宣传与普及,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武术影视片发行量的增加,武术影视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到90年代,武术影视从开始以影视片在表面上推广武术到通过影视业更…  相似文献   

11.
解说八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12.
明清武术论著概述与主要成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水清 《体育科学》2004,24(8):75-80
明清武术论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注重对武术拳种的收集、整理、学习,既总结前人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又颇有自己的见地与特点,集古代武术之大成;同时受兵学之影响,明清武术论著常以兵学之理阐释武术之道,促成了武术理论的升华;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出了诸如“内外兼修”、“形气合练’’等思想,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武术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剑宇 《中华武术》2004,(3):55-55
专业练习武术已近六个年头,为了探求武术真谛,传统武术和散打我都用心练习,虽然年数也不算太多,但武术已溶入了我的生命中。为了达到理想中的高境界,我拼命地训练,四处奔波,单单训练日记便写了几大本,里面详细记载了我每天练习的内容和不同时期的心得体会,可见用心之深。回顾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我发现训练过程中出现过很多问题,有外界的,也有内在的,因  相似文献   

14.
陈羲 《中华武术》2006,(5):57-57
重庆万州中学生向先友来信:我是一位武术迷,《中华武术》杂志我是今年开始订阅的,我想了解一下下半年的《中华武术》有什么不同。同时,我希望杂志能提供一些武术基本功的练习方法,我们这里不是武术之乡,很难找到武术老师。我非常希望能得到明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我喜欢武术!因为它使我变得坚强,能时时让我超越自己.去迎接一个个新的挑战。挑战未来、充实自己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意义昕在。为此,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来追寻我的武术之梦。  相似文献   

16.
武术之价值     
提到中国武术,必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定语,我本人从事武术宣传工作近十年,对此亦是体会颇深。对武术涉之愈深,愈感武术不愧“中华之瑰宝”。武术发展到今天,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武术的社会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武术是健身之术。很多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问:韩先生摇笔鼓舌从事喜欢而实际不能以之为生的武术写作是为了唤醒那些迷失的武术爱好者吗? 答:可以肯定,唤醒迷失的武术爱好者是我谈武术的原因之一.但同样能够肯定的,这不是我谈武术的惟一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武术实践与理论表明,武术技术所追求的动作意象恰恰以身体“意向”为其真正所指。然综观其研究谱系,武术“意象”论域迄今尚未走出一大误区,即对“意象”与“意向”关系的模糊与不清。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武术“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身体现象学中的身体“意向”为理论视角,以武术技术实践的训练理念与典籍术语为解读内容,对武术“意象”的“意向”之维及其意义作一阐述。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所追求的“意象”正是以身体“意向”为其内在能动性。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武术“意象”既非客观事物的表象又非主观意志表现的理论不足,更使得一种强调生命能、生命动力的“主客一体”的武术“意象”得以真正确立。武术“意象”由能动性、自反性、超越性的身体“意向”,使武术“意象”彻底走向了一种“身心一如”的功夫境界。这种“我能”的身体“意向”以其“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的真正统一,使“生生不息”且极具动态的天人之“意象”与道体之“意象”得以不断生成,有力彰显了武术“即身而道在”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力 《中华武术》2006,(12):36-38
从17岁拍摄第一部电影《少林寺》至今25年,李连杰共拍摄了30多部影片,《霍元甲》是一部他伞程参与创作的电影,他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回顾自己42年的人生经历与35年的武术生涯。  相似文献   

20.
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常谈论武术之美主要是从技术风格方面来探讨的,其实武术服饰的“肥硕宽大之荑”、“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和“飘逸之美”更具有独特的传统美学特征。同时,武术服饰几乎涵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传统理念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