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水浒全传》就像浏览中国武术大辞典,各种兵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而其中的棍棒尤为引人注目。《水浒》开场白就讲:“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这似乎暗示我们,棍棒在唐宋年间是不容轻视的武器。在第2回“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的十八般武艺当中,棍棒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续上期)二、武器古代兵器总称“刀仗” ,亦作“刀杖”。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 :“刀杖 ,人所持为杖。杖亦弓、槊、杵棒之总名也。”《水浒》31回张青道 :“以此不教他们将刀杖出去 ,只与他挠钩套索。”俗语中将刀仗称为“家生”。第2回 :“史进不肯务农 ,只要寻人使家生 ,比量枪棒。”又第4回 ,智深问道 :“两件家生要几两银子。”《水浒》中记录的兵器名目繁多、琳琅满目 ,而以刀枪棍棒类最为常见。解腕刀又称“解腕尖刀”、“解手尖刀” ,系日常应用的小佩刀。26回 :“(武松)身边藏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第…  相似文献   

3.
记得前辈马凤图先生曾经说:“研究武术的人,不能把《水浒》一般小说看待,它里面有真实可的材料;《水浒》之于武术史,其功不亚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你是怎么个读法。”起初漫不经,可日子久了,越发觉得此语有些量。于是,便又打开《水浒》专心致地细读一过,果然与往昔之囫囵枣大异其趣。十八般兵器中的鞭、锏、锤、挝属于短式兵器,可作用过  相似文献   

4.
你棋力高强找不到敌手吗?你棋力太弱不好意思与人对局吗?还是你找不到适合的对手下棋呢?《象棋水浒战II》会给你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虽然《象棋水浒战II》还没有正式面世,但从它增加的功能上我们就可略见一斑。此次负责研发的软件工程师们在二代中加入了二十五位水浒英雄,其中有高到专业“六段”的顶尖高手,也有水平比较低的小角色。实际上,《象棋水浒战II》比他的前身在适用的人群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其棋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一代。和他下棋可要小心,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形势急转直下,甚至直接导致失败。如果有幸赢他一盘,证…  相似文献   

5.
邮书的版本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1,(12):31-31
研究《红楼梦》的人,非常注意版本国学大师胡适,通过研究《脂评》,发现了《红楼梦》的原名是《石头记》,作是潦倒的曹雪芹,进一步发现后40回是高鹗的补笔,研究《水浒》的权威张国光教授,则从金圣叹腰斩的7l回本.提出了“两种《水浒》.两个宋江”的名论断,澄清了学术界多年的迷雾:事实说明,做学问,版本学决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6.
"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一部《水浒传》让鲁西南的历史名城——山东省郓城县,名扬天下。2007年4月22日,"水浒杯"第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在郓城县举行,来自全国72个武术之乡的近600名武林豪杰,汇聚水浒英雄的故里,比武论剑,切磋拳脚;同时,中国郓城首届水浒文化旅游节也拉开了帷幕。山东省郓城县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是水浒英雄宋江、晁盖、吴用等人的故乡。早在春秋鲁成公四年,这里就筑城名曰"郓"。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武  相似文献   

7.
4月2日发行的《成语典故》(一)特种邮票,粗一看,蛮好,浓墨重彩的国画,有些像《三国》、《水浒》邮票那种风格。但仔细一看,问题出来了,在《邯郸学步》中怎么有一个“塑料袋”罩个人在地下爬着,这是干什么呀?在《鹬蚌相争》中那渔夫看着的是什么?一块有棱有角的“画片”?看得莫名其妙。当然,没等设计者出来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足球运动最早的国家之一。《战国策·齐策》中就记载了当时齐国都城临淄民众普遍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那时,足球被称为“鞠”或“毬”。其后,足球运动遂有发展。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是一个足球爱好者。年轻时常同“屠贩少年”结伴踢球。三国时的曹操也极好踢足球。到了唐代,足球运动已相当盛行,出现了灌气的球,并开始设有球门。《水浒》中写到高俅靠球技高超受到宋徽宗的赏识,也是历史的真实。据考,我  相似文献   

9.
读罢《水浒》,品味“矛锤弓驽铳,鞭锏剑链挝;斧铖并戈技,牌棒与枪杈”,十八般兵器里偏偏不见了“刀”,难道刀就那么不值一提?还是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10.
飘摇的米卢     
依中国的传统,总会将一些“名人”归类为天上的星宿,比如《水浒》中的三十六位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中国足球队虽然在世界杯上铩羽而归,但是单就纯粹体育的含金量及民众的关注度而言,他们恐怕不输于任何一件中国体育的重大成就。因此就有了这个系列栏目——《星星星座》。依照时间顺序,本来开篇应该是“狮子座”(7.23-8.22),但是翻找米卢+23名球员,竟然没有一个狮子座。真应了拿破仑关于“睡狮”的那句名言,以至宿命为中国足球最终依然“洗洗睡了”。不过,将处女座(8.23-9.22)的米卢作为开始也合了规矩,毕竟人家是当时的主教练嘛。  相似文献   

11.
古代《日本书纪》中记载着“投掷棍棒”这样的话。说明投掷运动在人类发展中,早已得到重视。但要追朔它的起源,投掷运动还是在人类进化中,能够直立走路,手脚分工之后而产生的。象“投掷棍棒”这样的运动形式,现代人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使用的极少,几乎看不到。但投掷运动做为人们的基本运动形式,同跑、跳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反复进行投掷练习,可增进骨骼、肌肉活动,促使骨骼坚实,肌肉粗壮,从而提高人们参加投掷活动的积极性。鉴于投掷运动对人体的功效,为推动  相似文献   

12.
一脚太尉     
北宋末年的历史上确实有个高俅,高俅这人也确实因为踢球巴结上了采徽宗,被封为大官。《水浒》上对高俅做了大量的描写,但那毕竟是文艺小说,与史实距离较远。我根据宋人所记的史料,按照大节真实的原则,写成这篇故事。高球官职的全称是殿前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名称实在太复杂了,封建社会一般管军事的大官都被称为太尉,高俅在《水浒》上也是当的太尉,就让他还是当太尉吧,因为高俅是靠“踢得一脚好球”才当上太尉的,所以这篇故事取名“一脚太尉”。  相似文献   

13.
“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在我国盛行的日子几乎与历史文化一样悠久,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多数的父亲一直信奉该法,的确也打出了不少“孝子”。如今,独生子女多起来,采用该法的父亲渐渐少了,但仍有一些人“望子成龙”心切,视“棍棒说”为教条。将子女打死的事也时有所闻。在中国体育界也有不少信奉“棍棒说”的教练,多以“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面目出现,轻者就是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名。李贽与金圣叹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两位评点,且影响至大。然两人无论是在《水浒传》的创作论,还是《水浒传》的主题论、人物论上,都是大相径庭的。李说施耐庵“发愤作书”,金说施是“心闲弄笔”;李说《水浒》宣扬忠义,金说是除寇灭盗;李说梁山人物皆“大力大贤”,金说是“豺狼虎豹”。总之,金圣叹在《水浒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都与李贽分庭抗礼,而力标异说。究竟孰是孰非,比较一下他们的批评,不难看出其高下,且对我们正确认识《水浒传》,也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梁山是中华武术四大发源地之一,《水浒传》作为武术类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社会生活包括武术影响深远。围绕《水浒传》和"梁山功夫"探讨"水浒武术文化"、"《水浒传》中的武术文化、"水浒武术"以及"梁山功夫"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关系是进行水浒武术文化研究的前提,对于开辟武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浒》一百单八将,人人有“外号”,个个有“绝招”,几百年来传为佳话。在中国,运动员的“外号”无不与“绝招”联系在一块,如“怪球手”、“铁鎯头”、“天安门城墙”,诸如此类,正反映了运动员各自的技战术风格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对于运动员来讲,“外号”在某种意义上概括了其本人的“绝招”,运动员运用“绝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然而,“绝招”要不断创新,才能产生技术上的飞  相似文献   

17.
《燕青博鱼》是元杂剧“水浒戏”中的著名作品,然而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该剧中对“博鱼”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城市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关扑”这种赌博习俗。通过剧本,我们可以对极少关注的宋元这一习俗得到一些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舆论一片叫好。不少地区《水浒传》原著销售一空,一场阅读《水浒》原著的热潮正风靡全国。由于小说中有大量的武打内容,有关古代武艺的描写自是不可缺少的,其中提炼了当时军中和民间的诸多真实素材,创造出了众多绘声绘影、惟妙惟肖的武勇人物和打斗场面。可以说,《水浒传》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果不说绝后的话,至少也是空前的。《水浒》的成功离不开武术用语的切当运用,了解这些武术用语,对深入认识故事情节及人物特征大有裨益。在此我们撷取几例加以说明,供读者参考体味。一、武技初学武艺谓…  相似文献   

19.
作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名演员,李雪健既家喻户晓,同时又默默无闻。家喻户晓是因为他的每一部戏都几乎会拿大奖。早在1980年,他便因话剧《九·一三事件》成为首届“梅花奖”得主,1990年,他又凭借电影《焦裕禄》获得金鸡、百花两项大奖。而真正让李雪健走入千家万户的角色,则是电视剧《渴望》中的宋大成和《水浒》中的宋江,他因这两个耳熟能详的角色成为厂受欢迎的实力派演员。  相似文献   

20.
莱阳裔人 《精武》2004,(7):28-29
“八打八不打”,是指击打的穴位及身体薄弱部位。“八打”的部位被击打后不会有生命危险;“八不打”的部位被击打后则反之,是不可滥用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书刊中“八打八不打”之说频频出现,且说法不一,其中存在着的错误在武术界却没人提出异议。笔者依据家传清代道光年间手抄本《棍棒鞭全谱》中的“八打八不打”,对比流行的“八打八不打”,以证其误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