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严复为研究个案,尝试分析并解释中国社会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文人由传统士人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一现象。严复在戊戌维新前后的政治文化传播实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分子角色转变这样一种过程,另一方面这种转变的不彻底又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在进入主题之前,谈一下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和思路。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历经民族忧患的一代知识分子,无论专业如何,总是不能忘情于我们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越多研究国外的事,对国内的关注就越强烈。多年来徜徉于中西之间,得出几点特殊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先秦一种学理的儒学成为西汉官方意识形态,是战国以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选择。在这一选择中,学术、政治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栽体知识分子等都经历了适应性的变迁,其中,意识形态的探索一直是核心。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与世俗社会的兴起,一个中国特色的大众化时代正在到来。几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都在围绕它而展开争论。在对待大众化体上的分歧几乎已经成为90年代知识分子内部分化的一个显标志。当然,在人知识分子,尤其是学批评的阵营中,反世俗化与大众化的声音似乎远远地超出了为之辩护的声音,“人精神”、“道德理想主义”、“抵抗投降”等一个比一个激烈的批判话语都把矛头指向世俗化与大众化。甚至可以说,在今天许多人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志就是他在面对世俗化与大众化时是否采取了激进对抗的姿态,否则便是“痞子人”或“痞子人”的帮手。  相似文献   

5.
范毓周 《寻根》2009,(2):4-8
魏晋风度亦称魏晋风流,是魏晋之际自竹林七贤开始形成的名士风范。究其要素,不过是服药、饮酒、清谈和雅量,但其本质却是追求理想化的人生,因而影响了其后千余年的士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向往不已的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6.
自画自说     
杨惠东 《世界文化》2011,(11):I0001-I0004
传统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整个20世纪,传统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多数学者皆认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肇端于19世纪中叶的中西接触,政治、经济、军事如此,思想文化方面亦复如是。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中国知识分子由此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美国新闻媒体也关注到了这些变化,并进行了报道和分析。美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反映了中国在历史转折时期教育与文化的变迁,以及可能对中国未来所发生的影响。美国媒体关注了西方思想家的影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进步的推动以及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在政治上,中国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但是也可能就是这个政治的不稳定,中央政府的衰弱,给中国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主要角色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8.
谢泳 《东方文化》2002,(4):112-119
一个时代的政权突然发生转换后,它在化上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是研究中国当代历史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化上的要求,是适应它的意识形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按说,一个时代政治转换以后,大化上是较难突然完成的,但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突然转型,对于知识分子的适应来说,好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观察50年代的出版物会发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把他们那些表态性的字和他们的思想直接等同起来,但知识分子在极短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是值得注意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孟昭燕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大多因受过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具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本文只着重介绍其中一些较为激进的民主性精华。唐中叶的柳宗元是以赫赫文名载入我国史册的;实际上他还因提出公仆论而成为我国政治思想史上雄视千载的大...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东方文化》2000,(3):127-127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有好些“现象”值得谈论,譬如“郭沫若现象”、“茅盾现象”、“何其芳现象”、“曹禺现象”或“马寅初现象”、“陈寅恪现象”、“顾准现象”等等。如果谁有兴趣,可写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现象学”,那一定很有意思.也一定很沉重。  相似文献   

11.
齐新卷  齐泽华 《寻根》2005,(4):30-34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出现过许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因此,在东汉时期.河南漯河出现了许慎这样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化伟人。  相似文献   

12.
杨洪 《华夏文化》2001,(2):45-47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著名的理论宣传家、思想家和学者。自戊戌维新运动起,他就不断撰文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鼓吹民权,批判封建制度。同时,他还对西方伦理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世和 《中国文化》2013,(1):174-181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学者。吴经熊(1899-1986)是二十世纪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学家、人文学者。二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个着名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分别着有《从异教徒到基督徒》①与《超越东西方》,对自己的信仰历程进行了详细记述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4.
<正> 无论是从创作数量还是作品影响上来讲,贾平凹都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的文学创作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  相似文献   

15.
沈奇 《东方文化》2000,(5):95-101
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诗歌,是以一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为浓重记忆而结尾的。对于这场论争,在一般诗歌公众看来,似乎是由“民间”一方率先发难,“知识分子”一方被动应战的“是非之争”、“权利之争”,且因“知识分子”一方的一些代表诗人,利用阐释空间的偏狭,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坛占尽声名、定为主流,“民间”一方不免给人以“造反”、“争风”的嫌疑。同时,在急于进入历史的“学术产业”那里,更将惟“知识分子写作”为旨归的所谓“九十年代诗歌”,视为已可论定入史的事,是以必然视不期而遇的“民间立场”的“揭竿而起”为“争名夺利”的“闹事”。其实这场论争的肇因潜伏已久。  相似文献   

16.
陈文平 《寻根》2001,(6):93-93
说到流失瑞典的中国国宝,就不能不提到斯.赫定。一八六五年,斯.赫定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半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从一八九О年至一九三五年,斯.赫定曾先后五次进行中亚探险,几乎走遍中国新疆、甘肃、西藏数省。一八九六年初,他在和田东部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8.
吴存存 《中国文化》2008,(2):98-111
二十世纪大概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最不堪回首的一个世纪。我们的文化体系在此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几乎还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强烈的来自知识分子内部的怀疑和否定。1911年,当大清帝国最终被推翻,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帝制也终于走到了末路的时候,人们或忧虑或兴奋地蒙眬意识到,这远不仅是政治制度的更替,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全面崩溃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伊尔汗国艺术中的龙纹呈现出多元文化共融的艺术特征,其中中国龙纹的影响尤甚。元朝与伊尔汗国之间政治层面的藩属关系,引发了外交、商贸等方面以及工匠的频繁互动。图像资料显示出中国龙纹对波斯龙纹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包括造型与文化内涵方面,这背后是伊尔汗国的君主借助视觉语言获得政治合法性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学术失范与中国学术的深层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目前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无疑显示了中国学术提升自身的努力,但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却再一次暴露出来:大多数批评不是着眼于探究学术失范的深层原因,而是情绪化地进行道德审判,急于将某些人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仿佛道德的审判一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