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们喜爱稻子,但厌恶稗子。可稗子往往比稻子更胜一筹。自从稻种撒进水田里的那一瞬间,此二物便开始了不断的激烈的竞争。稻子生根发芽,稗子也发芽生根,人们移栽稻子时,贪得无厌的稗子也夹杂其间。勤劳的人们会仔细地挑出那些根部带白色的短小的东西,弃之于道旁,而将剩下的根部灰黄的秧苗认真地插进田里。可难免有漏网之鱼,留下祸根。  相似文献   

2.
高二册《复合判断》一文,经过删改,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便于教学,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但是其中选言判断修改以后,有的仍欠稳妥,尚有值得推敲之处,磁赘述于下:“(8)稻子长得不好,不是缺肥,就是缺水。”“这个选言判断的两种可能性是相容的,因为稻子长得不好,可能是既缺肥,又缺水。应该把‘不是……就是……’改为‘或者……或者……’才恰当。”原选言判断,用不相容的来反映相容的,使判断不够恰当,但是改为相容的假言判断以后,仍欠周密。事实上,稻子长得不好,除了或缺肥或缺水外,还有许多可能性:或种子不好,或秧苗育得不好,或稗子太多没有即时除去,或种在背阴处长期阳光不足,或遭受病虫害,或遭受寒流、冰雹的袭击……,如果简单地说“稻子长得不好,或者缺  相似文献   

3.
父亲是一位淳朴厚道的农民,种田十分尽心,十分尽责. 记得搞集体时,父亲就因种田而在当地出名,深受广大社员的钦佩.父亲犁耙功夫很在行.他耕的田水平如镜,他育的秧苗壮秆健,他种的稻子籽粒饱满.亩产常常超出其他人二百多斤.  相似文献   

4.
佐多稻子是昭和时期最具代表的女性作家之一。佐多稻子出生在急速败落的中层阶级的家庭,十二岁辍学之后就一直四处劳动来支撑家庭开支,无产阶级文学给了她启蒙也带领她走上了文学创造之路。因此佐多稻子的文学特点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初期佐多稻子代表作品分析其文学特点以及她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通过文学佐多稻子同时也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正>周五,风和日暖,天高云淡,我们去秋游啦!第一站第一站是收稻子。看到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我们的心都快飞到天上去了。在醉人的稻香中,我手握镰刀,对准稻子的根部割去,可这株稻子好像有点儿小顽皮,就是不肯下来。我只好再用点力气来对付它。这次它没有再反抗,乖乖地做了我的俘虏。就这样,我一口气割了好一会儿,  相似文献   

6.
稻子熟了     
稻子熟了,在十月的掌心镰刀沿着田埂让情感放纵。狂舞的肢体,锃亮了整个秋天,以及挂在风中的眼睛。沉甸甸的稻子齐刷刷地倒下那是沉默的日子里积攒的光华。秋风吹来,和稻子蹲坐在一起在大地温暖的怀里,以一个庄稼人的姿态抚摸稻穗,人的体温还在上面涌动展示着秋天的分量。多么热烈啊。动荡的枝头一只鸟与天空窃窃讨论———一个关于生活的话题。稻子熟了@邓银志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家的稻子又丰收了,装了满满一个圆柱形的粮囤。看着这满满一囤子稻子,爷爷和爸爸都乐得合不拢嘴,他们很想知道今年我们家一共收了多少稻子。  相似文献   

8.
割稻     
放暑假的时候,稻子成熟了。一天上午,妈妈问我愿不愿意学一下割稻子,我说:“割稻子有什么可学的,不就是拿着镰刀一棵一棵地割么,太简单了!”妈妈笑了: “那么,你今天就去试试吧!”我跟着妈妈来到了稻田。开始割稻子了,我也不看妈妈是怎么割的,就只顾自己随意地割着。一会儿,妈妈就超过  相似文献   

9.
风吹稻浪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娘咧嘴笑。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相似文献   

10.
星期天,我一早起来,就缠着爷爷带我一起去割收割机割落下的稻子。进了稻田,爷爷告诉我怎么割稻.要注意些什么……然后我就割起来。我一手拿镰刀,一手抓稻子,再用镰刀割下稻子来,一不小心就划伤了腿。虽左躲右闪,刀子仍没少挨,幸好都不重。  相似文献   

11.
木子 《教育与职业》2006,(31):56-58
“在南方的稻田里,有一种跟稻子长得极像的草叫稗子。表面上看,稗子的长势比稻子还要好。但到了秋天,颗粒饱满的稻子被压弯了腰,而稗子却日渐干瘪,颗粒无收。所以,在办学的道路上,我们不要做徒有其表的稗子,我们要成为货真价实的稻子”。对于办学目的,培黎职业学院院长刘文华有这样的理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稻子熟了,沉甸甸地垂着头,风一吹,刷刷地响。秧田里,青青的禾苗已经探出了头。该收割稻子了。稻子收回家,要趁着天气晴朗晒干,收进谷仓里。田野里,机器轰鸣,忙着犁地。偶尔有两头老牛,拉着木犁,慢腾腾地走过。犁地的农夫有时间就看看天上的云,看看田里跳起的小青蛙。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秋游》第三自然段): “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秋天的田野有些什么? 生1:秋天的田野里有稻子、棉花。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传递信息的独特方式。在自然界,春天来了,花草用颜色来表达;秋天来了,稻子用果实来表达;冬天来了,池水以结冰来表达。季节不同,环境不同,表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种表达是大自然赐予的。  相似文献   

15.
田野     
田野里,金黄的稻子已经成熟了。秋风吹来,稻穗随风摇摆,翻起金色的稻浪。农民伯伯不停地忙碌着,把稻子割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秋游》第三自然段):"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师:秋天的田野有些什么生1:秋天的田野里有稻子、棉花。  相似文献   

17.
粒粒皆辛苦     
正国庆长假,我们一家到乡下看望姨外婆。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来到弥漫着泥土芳香的乡村,我的心情特别喜悦。到了姨外婆家,却只见到了她的小孙子。小孩指指田间,我们顺着田间小路往里走,看到姨外婆一家正忙着收稻子。"姨外婆,早上好!"我喊到。姨外婆直起身,笑着与我们打招呼。看着她手中的镰刀,我好奇心与玩心大起,央求姨外婆教我收稻子。姨外婆无奈,又摸出一把镰刀给我,手把手地教我割稻子。不一会儿,我俩就收了一大片稻子,  相似文献   

18.
《小母鸡种稻子》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十五单元“劳动”中的一课,主要讲小母鸡是怎样种稻子的,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母鸡邀请小猪和自己一起收稻子,小绪说收稻子太辛苦,我怕弄得满身土!备课的时候,我跟办公室的老师开玩笑说“原来以脏闻名的小猪也爱干净啊”!一笑而过,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细想。  相似文献   

19.
张玉甫 《教师》2013,(19):50-51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总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事与愿违。现在的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他们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还带来了粮食的丰收。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倾注了农民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反之,小块状抛秧却不仅为秧苗分蘖增产提供了充足空间,还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以插秧来类比语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老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不知秋风对稻子说了什么?稻子弯腰致谢。不知秋风对高粱说了什么?高粱兴奋得涨红了脸。不知秋风对苹果说了什么?苹果搂住了绿叶的肩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