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2.
碎瓷片     
《出版参考》2004,(6):1-1
年轻人要离开时,他走过来握住我的手,把一块碎瓷器片放在我的手掌里。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像往常那样微笑着。一年后我和他结婚了。  相似文献   

3.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4.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日本姑娘清家香。那是今年4月17日傍晚。我们参加全国城市报纸自办发行经验交流会的180多名代表,从柳州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三月三”活动。我在住所吃过饭后,走出临街大门,迎面看到同来的中国记协刘海兰、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张黎正和一位陌生人交谈。我走了过去。“这是日本朋友”,“是跟我们一起坐车来的”。两位老大姐抢着介绍。我握过手后,定睛一看,面前的日本朋友留着齐耳短发,穿件鹅黄色夹克衫,灰色长裤,白色球鞋,清秀的脸庞带着几分微笑,看去同普通青年没有什么两样,我一时分不清是男是女,是中国人还是外国  相似文献   

5.
收到一位作家朋友的“伊妹儿”,说他在省里得到一个信息,省里的一份一直很有名气的“纯文学”刊物,没想到竟然只发行千把份,其中还有不少是赠刊,而一位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小说作家,竟然说作为纯文学的小说即将死去,因此我的这位朋友说他也不打算再一个劲地在小说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了,而改写随笔和纪实类的作品。十多年来,我也是订了好几种以发表小说为主的纯文学刊物的,但现  相似文献   

6.
记者部落     
在很多读者的眼里,党报少有可读性,但他作为党报记者,却有一批固定读者。许多基层干部剪贴保存他的文章,而他珍藏的是几百张和普通采访对象的合影。他说,是这些采访对象让自己懂得了感恩。本期传媒骄子:《赵拴:把老百姓当明星的党报人》。  相似文献   

7.
北京。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他站在一角,激动地等待着、等待着,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总有点局促不安。不一会儿,小平同志健步走来了,万里同志微笑着走来了,胡启立见了小伙子说:"我知道你的名字,鲁西北棉花大丰收的照片拍得好"  相似文献   

8.
1979年12月,我搭乘最后一趟“顶替车”,幸运地从江心小岛兴隆沙被招到县财税局工作。前不久,我在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税务系统换装时的一张合影,凝视着这张照片,我细细地寻找自己在照片中所处的位置,一个个识别着每一位同事,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9.
中等个子,国字脸,未开口先带三分笑,这便是梁志刚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梁志刚,是我刚调师机关不久。那天,我们组织全师报道会战到团里采访,采访结束刚回到招待所,便响起了敲门声,我拉开房门,是一位佩戴上等兵军衔的战士。他口未开关先露:“请问你是谷干事吗?”我点了点头,说:“对呀。”他的脸立马笑成了一朵大菊花,说:“嘿嘿,我找了你几次,现在总算见到你了。”我把他让进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梁志刚,很热爱写报道,希望我给予指点,说完像弥勒佛似的笑眯眯地望着我。我说好啊,你以前在家搞过报道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10.
微笑与文章“有人说你活得比别人累。你觉得呢?”“是吗?”詹国枢左眉微微扬了扬,略带川味儿地反问了这么一句,脸上泛着一种他所特有的微笑,几分憨厚,几分机敏,几分意味深长。他时常会这样微笑,连笑起来都好像是在做文  相似文献   

11.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8,(7):32
在很多读者的眼里,党报少有可读性,但他作为党报记者,却有一批固定读者。许多基层干部剪贴保存他的文章,而他珍藏的是几百张和普通采访对象的合影。他说,是这些采访对象让自己。瞳得了感恩。本期“传媒骄子”:《赵拴:把老百姓当明星的党报人》。  相似文献   

12.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不平凡的残疾军人,他四肢全无,负伤时还是文盲。可数年后,他的名字竟然和一部对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神奇地连在了一起。朱彦夫少小参军,参加过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战斗,多次光荣负伤;在朝鲜战场上他又失去了左眼和四肢,成了超重残疾军人。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刻苦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改变了一个贫困山村的落后面貌。又是什么让他鼓起写书勇气的呢?他说,战争年代,是战友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没有他们的先死就没有我的今天,有人把重残、特残称为“活着的烈士”…  相似文献   

13.
杨天庆 《新闻三昧》2006,(11):44-44
陈忠和是哪位?他就是最近荣获2004年度中国十大风云人物称誉的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率领中国女排重夺失去17年冠军的那个人!一次,陈忠和先生在电视屏幕上回答女主持人关于“你对媒体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时,郑重地声称:“当我比较顺利,带领女排取得好成绩时,你别把我说得什么都好;当我们遇到挫折和苦难,球打得不好时,你别把我说得什么都不是。”他是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的。因此,就更值得咱们深思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我们的某些新闻采编者,却总习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15.
湖北新闻界的同志告诉我,《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是一个有胆略的记者。真没想到,我见到的他,竟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年轻人。“王楚同志,你写的那几篇敞开武汉三镇大门的报道,我们都看了,想请你谈谈采访经过,比如……”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咯咯地笑了:“我还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初次见面,王楚这么一说,气氛也就宽松了许多。三十出头的年纪,一米七○的个儿,还有那一张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爱说笑话的嘴,谈起什么来,没有顾  相似文献   

16.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富兰克林年轻气盛,挺胸昂首,迈着阔步。进门时,由于不小心,他的头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个头低矮的门框。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微笑着说:“很疼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这里的最大收获。”正当富兰克林莫  相似文献   

19.
崔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着豁达,仪表堂堂,一张酷似达式常的面孔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儒雅的书生气。他在新闻写作上搞出了“名堂”,一开始很有点儿偶然──一年春天,他有一位姓张的战友乘长途汽车回家探亲。途中,小张下车解手时,公共汽车早已驶远了。可他的全部行李都在车上,怎么办?情急之下,花50元租J”一个三轮,赶了二十多公里才追上了汽车一小张与司机交涉,要求司机付出租车费,不料对方蛮不讲理,硬说小张解手时间过长。小张从家中归队后,把此事说出来请战友们评理。头脑灵活的崔治问小张:“你记住地的车…  相似文献   

20.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