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选择并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充分认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坚持吻合性原则,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方特色文化形态多元多样,与"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很强的融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让文化资源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要构建文化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整理和利用是支撑,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保障,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关键,课程的文化实践是补充。  相似文献   

3.
杨俊光  武小平  叶建  钱成敏 《文教资料》2013,(22):161-162,164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浙江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掘利用浙江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素材,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还有效地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理解素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是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理解美术观念.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彰显.地域文化是文化形式的一种,它包含了当地的历史、人文等方面,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根脉.教学中,教师基于现有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关注、融入闽南地域文化的艺术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学生对优秀乡土文化的历史和情感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与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基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对该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核心是一个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是产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没有根基的浮萍。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液"中,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文化的基本价值、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意义促使人们消除差异和隔阂,能够共享文化和有效沟通,进而促成合作,逐步产生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真正从行动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学校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其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之于课程,其工具价值具体体现为:促进课程内容适性转化;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保护文化多样性,彰显课程特色。为此,学校、地方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理解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8.
《教师博览》2019,(9):7-9
中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淀人文素养、塑造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地方优秀文化是思政课程理论教学的资源补充,也是增强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地域身份认同,是中学思政课程的重要任务。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程教学中,推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理念的提升,对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一独具鲜明价值的精神要件融入大学精神的培养之中,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统一,对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素不够重视.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教育,着力培育“爱乡爱土”情怀,高度重视利用当地历史名人名事塑造大学人文精神,充分认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多重价值,将其融入大学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红色资源在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区域红色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如大别山红色资源中的大别山精神、服从服务大局的革命优良传统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的方法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讲好"红色故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之一。讲好红色故事不仅靠讲、靠说,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如通过《红色历史文化通俗读本》阅读、红色讲堂、红色旅游、红色公祭、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交流等形式把包含正能量的红色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给受众,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文化维系与文化认同对于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认同的培育应当成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面临的首要任务,国家如是,企业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认同,除了架构认同的理念和改进认同的方式外,学生话语权的赋予与拾得也是培育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且又能够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价值理念,都可以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娇 《亚太教育》2019,(8):31-32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高校要传承红色精神、培育校园红色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本文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探索将重庆地域红色基因注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红色文化课堂阵地、班团阵地、学生活动阵地、新媒体阵地以及社会实践阵地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文化具有保存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弘扬民族传统、增加地方情感认同等重要价值,在其原生环境严重破坏且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加强高职学生社团的创新传承作用尤为重要。应通过完善创新传承机制和支持保障条件、开展原型调查和情节二次创作、推进创新传播传承和交流提升等办法,提高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盘活不同的文化资源,拓宽文化教育途径,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认同,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程度低、对党历史了解程度低等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等原因,并提出从大学生、高校、高校教师层面提高新时代红色文化价值认同路径,以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肩负历史教育重任。纵观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重要人物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时会忽略整理地方历史,只有适当补充地方历史才能拉近历史学科与学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客家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涵盖显著情感性与地域性的史料,丰富教学价值,受到教师认可。将历史学科与客家文化资源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基于整体角度理解教材历史事件发展轨迹,实现高中历史学科提出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是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广州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侨乡文化资源、改革开放资源等,应以实效性为核心,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优化;以生活性为切入点,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渗透;以实践性为落脚点,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行为践行。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民族独立到国富民强的百年奋斗历程为历史背景,通过红色理论、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作品、红色旧址遗物等载体进行表达优良精神和彰显制度体系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两者之间的联系,挖掘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探讨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效路径,帮助大学生加深在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制度、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个方面的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微文化时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呈现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特征。微文化生态下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文化生态学的"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环境育人律""资源配置律",重视价值认同、环境熏陶、实践强化等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