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体”包含着“体裁”、“体制”、“风格”等多种含义。词学领域使用“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纷繁芜杂,这对于我们阅读词论词话有消极影响。因此,梳理“体”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词论词话著作。  相似文献   

2.
代言体诗歌是诗歌创作中颇具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体式和类别.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多为女子)的身份、心理、口吻、语气来创作构思,表面上是诗人代诗中抒情主人公言而实质上是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诗人言的一种诗歌体式、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代言体"诗在标题、人称、形式、内容、表现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代言体诗的形成也有其政治、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朱敦儒词名甚著。宋、金以来向有“希真体”之称。关于“希真体”的内涵,至今学术界异见歧出,尚无定论。特根据后人对朱氏词的仿效创作和品赏评论加以考辨,可知“希真体”是对具有独特个性与鲜明风格且于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朱敦儒词的誉称,它是由朱氏早期、中期、晚期多种题材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词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而并非仅指某一时期、桌类题材或某种风格的词作。“希真体”具有流变性与多样性,而清隽谐婉、平淡自然乃是其主导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括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体"范畴研究表现出的趋势和特点,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中还存在争议的问题,旨在为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理清脉络.  相似文献   

5.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论"晚唐体"     
"晚唐体"是沿用已久却没有明确内涵的一个诗学和文学史概念,通过对其历史渊源与界定的梳理和辨析,可以发现,虽然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比较随意,但是"晚唐体"概念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明确指向,即以姚贾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梅村体"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村体”可以说是一个术语,至含未有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界定,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家提出自己看法时都缺少充足的根据。对吴伟业本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他的七古长篇叙事诗;对其他人而言“梅村体”,它是指类似吴伟业风格的七古长篇叙事诗。这种理解应该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元祐体”是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常见话语。在诗学批评史上,“元祐体”由南宋被贬、元明被忽视到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被褒和被高扬,最后成为宋诗“鼎盛”的代表;在政治发展史上,“元祐”时期却是从北宋末到清代.始终处于被褒扬的地位。这其实是“元祐”政治内涵向诗学批评的不自觉渗透、移植,元祐时期并不是宋诗顶峰时期.因此,“元祐”也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北宋诗歌莫盛于“元祐”的诗学观念是需要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9.
“体”是《文心雕龙》中重要的文论概念,具有十分丰富复杂的内涵,是一个概念系统,涉及《文心雕龙》一书的文章学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来看,“体”主要包括有“体”(体类)、“体要”、“体貌”、“体性”、“体势”等不同的含义,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体”的复杂观念共同构成了“体”的意义系统,表述了刘勰关于“体有六义”的文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情态助动词 不定式进行体 /完成体”构成的判断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易混淆,本文依照功能教学法的理论对其进行科学的归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朝鲜"传"体文学体裁的梳理,并具体从有无虚构、有无情节性、有无明显的非叙述性议论三个方面对许筠以"传"为标题的五篇短篇作品进行分析,认为其<严处士传>、<荪谷山人传>是史传体散文,<张山人传>、<南宫先生传>、<蒋生传>则更接近史传体小说.  相似文献   

12.
南宁白话是粤方言7个方言片中邕浔片的代表话,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与广州话非常接近.在表示持续、进行体的体标记中,南宁白话具有与广州话相似的标记"住"[tsy22].  相似文献   

13.
14.
唐绝句中有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句式,即"问答体",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一问一答式,联章问答式,问而不答式,寓问于答式.但这一句式并非唐人的首创,而是在继承前代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价值意义是值得后人探讨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玉台体”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在中唐出现,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必然历程,同时也是这一时代诗人对它们的欣赏、共鸣与接轨的结果。它以超越盛唐、追求新变为主要目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给后代诗歌创作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九"体的认识,有简单粗疏之嫌:一方面认为其自成一体,代相延续;另一方面,对其特点的总结又仅建立在汉代《九怀》、《九叹》、《九思》三篇作品的基础之上,汉以后的情况几乎无人提及。因此,有必要搜集历代的"九"体作品,以便更深入地认识"九"体创作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宋代柳永开创的"柳永体"具有俗、雅两大属性,一方面将民闻词雅化和提升,另一方面又将远离民间词本源的文人词向源头复归.他是旧时代的结束者,也是新时代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以宋初诗坛“晚唐体”派为切入点,从基本史料入手,对“晚唐”这一学史上存在颇多争议的概念进行辨析,同时明晰与其密切相关的“晚唐体”概念。  相似文献   

19.
词在它的发展道路上如何维护自身特性,而不沦为诗的附庸,历来是词家焦点所在.姜夔以其独特的审美趣尚,既注重词的特性,又丰富和扩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与表现手法,从而为词的发展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戊戌维新时期传统的政治文化体制虽然受到了冲击,"中体西用"论受到了批判,但维新派的进步思想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影响甚微.直到义和团运动之前,"中体西用"仍是社会上盛行的主导思想.义和团运动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化政治体制失去了权威,另一方面清廷利用义和团所结成的盲目排外的统一战线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既暴露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也标志着"中学为体"思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