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内隐偏好测验对沈阳体育学院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攻击性图片对体育大学生内隐攻击性有明显的启动效应,被试有明显的攻击倾向.建议大学生要培养仁爱之心,警惕信仰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危机;适当而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让人本身固有的内隐攻击倾向得到合理的宣泄.  相似文献   

2.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08奥运广告宣传片对大学生内隐体育态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内隐体育态度现状上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明显偏好;男女大学生在内隐体育态度的现状上均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明显偏好;男女大学生内隐体育态度现状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08奥运广告宣传片对大学生内隐体育态度无显著影响,对女大学生的内隐体育态度无显著影响,但对男大学生的内隐体育态度影响显著,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方法,探讨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特点与差异情况.结果表明:(1)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具有明显的自动化特征,表现出积极的内隐攻击性态度.(2)青少年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存在着性别、技术等级、训练年限及项目特点差异;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不同技术水平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的强度无显著性差异;4年以下训练年限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强度显著高于9年以上的运动员,并呈现出训练年限越长青少年运动员内隐攻击性强度越弱的趋势;集体项目运动员比个人项目运动员有更强的内隐攻击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序列学习的研究范式对160名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内隐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学生的内隐学习成绩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内隐成绩好;(2)不同任务条件下,体育专业学生内隐学习成绩更稳定;(3)内隐学习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中的攻击性分量表,对132名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具有显著差异,高年级显著高于低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攻击性水平不具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攻击性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就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比较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体育专业男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差异,分析原因,给出避免和防止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从体育锻炼的角度,运用内隐认知的研究方法探讨内隐幸福感作为独立心理结构与外显幸福感的分离,以及体育锻炼对内隐与外显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IAT程序测量内隐幸福感,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体育活动量表”测量外显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1)内隐幸福感和外显幸福感属于两种独立的心理结构;2)体育锻炼不影响个体内隐幸福感的状态变化,但能够调节个体外显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8.
体育专业大学生攻击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和产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较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卡特尔16PF测试中,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和怀疑性4项指标,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攻击行为倾向于客观归因.应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理性教育,减少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以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为实验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普通学生为对照组,采用再认测验与偏好测验匹配使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投射测验法,通过两个实验对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所有被试在外显社会认知上具有相同的再认能力,且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控力水平相同,外显自控力水平也相同,而两组的内隐自控力都显著高于外显自控力。  相似文献   

10.
从内隐攻击性视角看竞技体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及逻辑分析法对竞技体育中的攻击性现象进行了研究。表明,人无论男女均存在着一种内隐的攻击性本能,竞技体育中的攻击性因体育人文精神的注入而变为一种非暴力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是释放人类内隐攻击性的代偿性恰当途径,而且对社会及社会中的人也具有重要的"安全阀"和道德社会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隐认知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内隐认知的特征、内隐认知在促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中的体现及对相关现象的理论解释和内隐认知与隐性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隐认知在促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中的功效。试图通过本文研究,促使高校体育教育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体育内隐学习,从而与外显体育学习相伴生辉,实现体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多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量法、统计法与文献资料法,对西安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院体育氛围中表现一般,并没有反映出较大的体质优势,与其所修专业的体育方向实不相称。针对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使我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学体育课程教育,即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又要符合培养方案的设计,使之更贴近于社会需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华桦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624-626
研究目的:通过对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因素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湖北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质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二手资料分析、实地调查、统计资料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对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学校课程设置创新、基础理论课老师中有创新能力老师数量不多的问题是较突出影响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内隐攻击性和内隐自尊对足球运动员竞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足球运动员在竞赛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竞赛攻击性行为,并表现出积极的内隐攻击性和一定的内隐自尊.研究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和内隐自尊可以作为预测竞赛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逃课现状,研究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逃课的相关因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0名在校学生(体育专业100名,非体育专来100名)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逃课的相关因素有:学习目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条件、社会因素等。因此,我们应从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严格学籍管理,认真组织考试,因材施教等多方面入手,逐步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控制力提供有益的帮助。对54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总体水平高于女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存在年级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大三、大四、大一、大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生源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农村、镇郊、城市。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对师范院校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养生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开展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供背景资料。方法: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养生信息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注重体育锻炼的养生价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不同年级及性别的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对健康养生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较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尤其对传统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西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及就业岗位对人才录用基本要求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体育院(系)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就业指导教育。山西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倾向男女存在较大差异。山西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影响因素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基础代谢率以及总能量消耗的差异,为大学生了解促进体质健康的因素提供借鉴和参考.采用大学生能量监控系统实验手段,采用t检验对测量所得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体育专业学生总能量消耗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总能量消耗均大.其中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有显著性差异,基础代谢率偏高.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的体质存在一定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5所高校856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区别,寻找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特征,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