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2006年,有机会在四川与新闻院系的师生座谈交流,记得一名读新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是怀着对记者这个职业无限渴望和热情报考的新闻专业,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如今,我看到的听到的更多却是关于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的负面报道,我惶惑且迷失了,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当时,一起参加座谈会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老师回答了这位学生的提问:"年轻人,作为将来的新闻从业者,现在就思考这个问题,非常好,但是我希望你能多思考一句话,那就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2.
我与宋雪教授同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是我校外语学院资深教授,年长我十岁.五十年前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时,他已是俄文教研室的骨干教师了,我尊称他为宋老师.五十年后他离休我退休,经常散步于校园,谈心聊天、游泳、打乒乓球……又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他出生在黑龙江,我出生在辽宁,又是"东北"大老乡."老乡见老乡,知心话儿拉家常".……  相似文献   

3.
<正>朱屺瞻先生是我的老师辈,忘年交。屺老人好,画好,性隋坦荡。我在长乐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时,屺老的家在巨鹿路,仅一路之隔。他常常拄着拐杖出来散步。有时挎一篮子,篮里放一瓶子,遇到熟人,人家向他问候,他便说:"散散步,顺便打打酱油,买点醋。"我上下班路上经常碰到他。每次遇到,就停下自行车,向先生问好。我比屺老年小近30岁,先生视我如晚辈,既亲和,又时加指点。一次,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来参会的乒乓球教练、运动员徐寅生、  相似文献   

4.
喻国明 《新闻前哨》2009,(12):13-14
作为一个研究新闻和新闻教学的老师,我到国内很多新闻院系去过。无论哪个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就老师的勤勉程度、学生的聪明程度.跟人大、北大、清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如果浼相对弱一点。是弱在面对一些伪问题、面对一些不入流的问题上耗费精力和时间,这是在犯战略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9月14日傍晚,忽接友人电话,告知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因突发脑溢血于当天下午逝世.放下电话,一时竟难以置信.痛惜之余,次日托人发去唁电,并向丁夫人表示慰问.一时间,我俩最后一次通电话、最后一次合影、最后一次相会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近年来,丁老师因身体欠佳,北京举行的多次新闻方面的学术活动,难以一一如约而至,但他却一直挂念着新闻教育的动态.如此一来,我俩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不断地打个电话向他通报一下有关情况,有些事情还互相交换一下意见.最后一次通话是在今年8月17日,我告诉他,吴廷俊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出版了,上周开了个首发式,并特意告诉他,书中将他列为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七位代表人物之一加以介绍.他立即谦虚地回答:"我不够吧……"我说:"你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6.
<正>昨天一位学生向我报喜,他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资格。这位学生正在另外一家985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读本科。在报喜之余,他给我出的题目是:我应该选择清华新传的哪位导师?我给了他两个方向。一是回归新闻学科的本质和发展现状。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德国、日本乃至美国的新闻教育模式可以佐证这一点。如果考虑到近年来传播学对新闻学科的渗透和影响,那么选择一位既有业界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导师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新闻爱好者》2004,(2):28-29
·人物·“雷锋老师”与摄影□张成山他的名字和一位闻名中外的英雄的名字相同,他是从唐河县教体局退休的老教师———雷锋。熟悉他的人说:“雷锋老师不愧叫雷锋。”几十年来,他以英雄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和“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雷锋老师今年68岁,他在辛勤执教的40年中,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相机不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1800多篇(幅)。雷锋老师自幼就叫雷锋。他幼年时与一家照相馆为邻,久而久之,对摄影产生了感情。1956年,他参加教育工作后,每月…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 6月 8日晚 ,好友从上海打来电话 ,告诉我陈老师已于两天前去世。虽然知道年事已高的老师去年曾病过一场 ,但是我无论如何还是不肯接受这个现实。从 1984年师从陈老师攻读硕士学位以来 ,我已经习惯于把老师当成最亲密的朋友和亲人 ,在苦恼、忧伤、困惑、迷茫的时候向老师倾吐心中的郁闷。除了我在英国的最后几年渐疏了与老师的联系外 (主要是因为对电子邮件的依赖渐渐把我变成了懒于写信的人 ) ,十几年来 ,老师的信件、卡片和电话总是在我需要鼓励和建议的时候如期而至。现在老师突然离我们而去了 ,我的悲痛和遭受巨大损失的感觉是…  相似文献   

9.
编辑老师:我是楚天金报的一名记者,工作已经快两年了。楚天金报在最近的一次改版中新增了评论版,我也希望今后能为评论版供稿。作为新闻专业的毕  相似文献   

10.
忽闻庞家驹老师去世的消息,一时难以相信。庞老师尽管已年逾九旬,但在我眼里,他始终是非常健康、乐观和平和的。作为晚辈,心中还一直想着近期要去看看他。不曾想,却成为永久的遗憾!社里要起草讣告,对庞老师的印象即刻清晰而强烈: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编辑学专业的创办人之一,对我国编辑学,尤其是科技编辑理论和实践及其人才培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刘萍 《青年记者》2004,(1):37-37
一则小笑话说,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题为《记一场足球赛》的作文,大家都在忙着写,一位小学生却趴在课桌上休息,老师走过来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写完了。老师一看,他写道下雨,没比赛。小孩子犯的错大人也不一定不犯。这个笑话倒让我觉得和黎信在《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一书中举的一则例子有某种相似之  相似文献   

12.
一面镜子     
和树立先生不曾晤面的交往已有近十年了吧。我多年在杂志社做编辑工作,树立先生作为作者不时投稿,往来久了就成为朋友了。这次他又把他的新书《借你一双新闻眼》的初样寄来。我怀着很高的兴致通读了全书,对树立先生的了解又增进了几分。  相似文献   

13.
一面镜子     
和树立先生不曾晤面的交往已有近十年了吧。我多年在杂志社做编辑工作,树立先生作为作者不时投稿,往来久了就成为朋友了。这次他又把他的新书《借你一双新闻眼》的初样寄来。我怀着很高的兴致通读了全书,对树立先生的了解又增进了几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学生,实习是正式进入新闻行业的真实演练。《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的实习,让我感触良多。在南都广州新闻部跟着突发组的老师采写社会新闻,我不仅学会了怎样摆脱规矩的新闻路数,找准角度将新闻写得好看,并且对新闻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赵莉 《图书馆论坛》2008,28(1):171-173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原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于鸣镝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于老师生前的学生与同事,每每忆起和他共事、向恩师请教,聆听其教诲的日子,我不能不更加缅怀和他老人家在一起度过的岁月,更增加了对恩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往事的点点滴滴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6.
惊悉丁淦林老师逝世,无比悲痛.丁淦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史研究专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新闻教育界、新闻史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丁老师年长我七岁,从年龄上看我们是同辈.但是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我的前辈,是我敬慕的思师.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跨过而立之年的女农民通讯员。从1986年起至今,从事新闻写作.已经历了8个春秋,爬格子品尝了酸甜苦辣味,闯出了一条业余写作的路子。这8年,使我从一个农村女知识青年,成长为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这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三条: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一是靠领导支持关怀,二是靠老师帮助指导,三是靠自己勤学苦练。我出生在济南市东郊历城区王舍人镇梁王村一个  相似文献   

18.
又一茬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将结束学校生活,踏入工作岗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面对理想与现实,他们会有很多困惑,比如:学了多年新闻专业,毕业后能不能适合媒体的要求?老师传授的东西,哪些对今后的工作最有价值?在人人都能做新闻的时代,新闻专业还有优势吗?媒体在招聘人时看重什  相似文献   

19.
胡春宏 《大观周刊》2012,(10):17-17,8
杨国华老师,是我的同事。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勤奋耕耘,努力进取,不仅成为一名非常称职的老师,还是一名真正的写手。他为学校撰写了大量的公文,在多家大学学报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03年以来,杨老师又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习诗,已经写了数百首并结集为《春雪集》。我有幸近水楼台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3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其实那位档案朋友才40来岁,然我却还比他大几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