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官僚政治 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在1905年9月2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 题,学术界日益重视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 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 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 "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 除科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 举制的千秋功罪,从众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 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为深刻认识中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7月6日在黑龙江大学隆重召开. 与会代表在大会和分组讨论会上,从各自角度畅谈了中国"科举制与科举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热切地展望了"科举制与科举学"研究的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4.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5.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科举:是是非非10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0年前的这一天,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一纸诏书,宣告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年初,科举学倡导者、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发出“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刘海峰一直念念不忘的是,1994年韩国科举停废100周年时的独特纪念方式。当时,韩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效仿李氏王朝的模拟科举考试,216名“儒生”穿上传统服饰,在成均馆大学举行谒圣文科殿试,最后按55岁为线评出甲乙两科状元,53岁的郭庄淳和79岁的金佑振一并夺魁。放榜后,汉城举行“恩荣宴”和游行仪式,造成万人空巷的“科举盛况”。韩国科举制是1894…  相似文献   

7.
笔者指出,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考"官"时代的终结。尽管后来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实行新的文官考试制度,但其在选才任官和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科举已不能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废除科举不仅是近代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转折,也是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划时代变革:(1)科举制度的废除,改变了教育发展的导向,使考试的重心由考"官"转向考"学",新式学校的教育地位出现历史性转折,由此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根基;(2)与新式教育发展相适应,废科举后确立新的学校考试制度,各类考  相似文献   

8.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其影响波及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科举废止一百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总结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实考试制度提供历史借鉴,是海内外科举研究学者的共同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宗旨,2005年9月2-4日,在中国科举制废止百年之际。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0.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一纸诏书,宣告了已实行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从此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严复曾说:废科举是中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其重要性“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认为:1905年废科举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确实,废科举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1.
书讯     
《科举制与"科举学"》出版 《科举制与"科举学"》一书由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刺的兴废,内容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唐代俊士科辨析、八股文百年祭、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第二部分是科举制的影响,内容有:知今通古看科举、多学科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百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天,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说,还是从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反思废科举的利弊得失,都有必要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编辑手记     
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2005年,中国废止科举制度已有100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打破社会分层,使寒门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这种自致性分层比西方先赋性分层有积极的意义。科举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也就产生了研究科举的"科举学"。"科举学"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熔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于一冶,是一门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学问。"科举学"必将成为一门专学,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中国科举史研究的重要一年,因为这一年是科举废止一百周年纪念。据考证,科举制创设于公元605年,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当下要评论的两本书的问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最近人们对科举文化的重新审视,甚至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反思(每一本书都用英汉两种语言出版)。厦门大学的刘海峰被誉为中国科举学的绝对权威,是国内研究科举学的第一人,而且科举学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下面就其代表作一科举学导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陈兴德 《中国考试》2006,(3):33-37,49
在中国科举史上,围绕是否保留科举制度至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理论论争,其间科举制还曾经数次中断,但总是旋罢旋复,无怪清季有人断言,“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内部统治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面临崩溃边缘,科举制度日益成为批评的中心。其结果导致了1905年光绪皇帝作出废止科举这一“可惊可骇”之举。重新检视科举在近代的遭遇,不能不说当年的“改科举”(主要是取消八股)与其后的“废科举”在观点上有重大区别。废科举后,包括严复、梁启超在内不少学者都对废除科举的做法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清末以来种种对于科举制的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居中心地位,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科举社会学是以"科举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着重探讨科举制的社会建构过程、科举制内部的社会系统、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其研究价值在于其对科举学学科的价值和对现代考试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百年之际话科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负面影响。作为传统高等教育形态,科举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则为当今各类考试制度所借鉴。将当今某些教育考试的弊端一概斥之为“科举制的复活”,显然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0.
科举是中国最为健全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从隋唐至明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作为传统中国的"抡才大典",科举制对隋唐以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科举制度地位重要且影响巨大,因此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十分重视科举制研究.20世纪2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科举研究渐自兴起,至20世纪90年代刘海峰教授首次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进行研究.2005年,其专著《科举学导论》问世,以开阔的视野,坚实的论据,详尽的阐述,叩石垦壤,固本拓新,为科举学发展搭建起系统的理论框架,开创了融会贯通的科举研究范式.冯用军博士师从刘海峰教授,尊师贵道,且敢为新奇之论,受新红学启发,将古代科举学与现代科举学区分开来,提出建立"新科举学",并将所思所想汇聚成书,以《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之名出版.该著作43万余字,分8章,对科举学的跨学科性、基本理论体系、生长模型与路径、学科设置、研究评价等方面进行分章论述,观点新奇,内容广博、资料宏富.细读全书,其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