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傩文化是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文化,与后世的各类文艺形式发展有着渊源关系。本文从戏剧的角度,考察和比较了传至日本的傩文化与我国古代傩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傩文化是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延续至今的傩祭仪式和傩戏文化则是研究傩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傩文化的“活化石”,而且具有重要价值。处于甘肃中东部的傩文化历史悠久,不仅继承了古老的傩文化,同时又具有它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傩戏 傩文化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一种“意识形态”,简而言之:从原始信仰的角度来说,“傩文化”就是“神农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岑巩傩文化旅游广告语的制作。广告语可以从历史悠久、民间罕见和原始神秘等方面诠释岑巩傩文化独特的内涵,也可以借用外国节日名等来制作傩文化广告语,还可以借用相关修辞手法来拓宽岑巩傩文化广告语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进岑巩,了解其深厚历史底蕴的傩文化。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7.
傩(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农村。江西的傩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分布在南丰、乐安、萍乡等地的傩舞、傩庙、傩轿、傩面具、傩符、傩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厚为世人所瞩目。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舞是江西傩文化中的佼佼者,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保留了"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古老的仪式。  相似文献   

8.
赣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如何合理认识傩文化,并对其进行合理定位,建立有竞争力的品牌,进而发挥江西文化地域特色,成为江西傩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傩文化创生与传承都与特定的环境休戚相关。本文以地处巴楚巫傩文化圈的中心地带的湘西为例,来说明傩文化及其现代生境。  相似文献   

10.
临川傩舞文化的风貌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川傩舞的风貌与特点展示了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驱傩的原始形态,临川傩的主题均保存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其二是融合明清社戏娱神乐人形态,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诸多傩面角色渗透了社祭的神人角色或本身就是社祭神人角色因素;其三是寓传统的科举进仕文化主题,即人文教育思想于热闹的气氛之中,显示出临川傩舞最为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社戏》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写“我”十一二岁那年,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时,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童年往事。章篇幅长,全共40个自然段,近4000字。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但真正着墨于此的并不多,在看社戏的前后还写了其他许多事件,有钓虾、放牛、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的月夜美景、归航中的偷豆、看社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等等。  相似文献   

12.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原始时期的彩陶艺术及秦汉到明清时期的陵墓彩绘,文人绘画为例,寻求中国古代造型与西方现代艺术的造型手法的相同之处,从而论证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魅力,主张在进行现代艺术的创作时应立足于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5.
鲁迅历来是个反传统的急先锋,他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反原始主义的特殊文化品位。但他的《故乡》和《社戏》两篇小说却相反,表现出一种向往童年,返回原始的鲜明的原始主义思想倾向,这在鲁迅的作品中是一个少见的特例。本文从社会、人性及原始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鲁迅这种创作思想的矛盾及其产生这种原始主义文学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梅山傩面具是梅山傩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标识。我们可以从梅山傩面具的起源和变迁、分类、特点各层面揭示出梅山文化的生命灵魂崇拜、自然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3种文化内涵和价值,并由此制定4个市场开发策略,即开发制作梅山傩面具工艺品、规划建设梅山傩面具博物馆、创作具观赏性的实景演出大戏、还原真实的梅山傩文化民俗村落。  相似文献   

17.
傩面具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俗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它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8.
傩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其表现形式亦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傩文化的教育价值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一为傩文化的宗教信仰体系;二为傩文化的知识价值再现;三为作为文化消费品的自在教育价值。现代传媒的深刻介入,导致了傩文化的教育价值强化与弱化并存。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分析《社戏》一文中,有一种意见认为,《社戏》中的“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并且根据鲁迅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解释“我”前十年绝不看旧戏的主要原因是忧国忧民,辛苦工作,没有闲暇。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尽妥当。在这里谈点管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0.
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形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过程中,由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傩文化受道教影响甚深,并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