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羊>学是儒家今文经学的中坚,相对于古文经学而言,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学术风貌.<公羊传>的核心是"三世说"和与之相为表里的"大一统"理论.清朝中叶,今文经学复兴,就是以<公羊>学的再度兴盛为标志.清代<公羊>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常州学派的<公羊>学复兴时期,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公羊>学改造时期和康有为为代表的高峰时期.其最突出的特征,一是继承汉代<公羊>学微言大义学说,二是注入了进化论和变易思想,三是不断加强的经世致用精神.作为中国传统经学的最后一位今文学大师,廖平<公羊>学的出发点并未脱离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宗旨,只不过他更热衷于"思想"的建设,企图用"思想"来代替行动.其特点,一是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为宗旨,二是以笃守今文家法.复明两汉师说为旨归.在晚清<公羊>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北魏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重要阶段,形成了颇具时代特点的书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积极推扬、倡"尊魏卑唐"之论.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对康氏所概括的"魏碑十美"给予阐释,二是对其所分的"十六宗"予以辨析,三是对方圆笔法进行论述,旨在推进北魏书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的专章"卑唐第十二"的偏颇之处;从唐楷丰富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创新、正大气象、宝贵遗产和尊唐的实践支持说明尊唐有理,从而论述了"卑唐"无理,尊唐有据.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哲学对其书学的渗透 康有为的书学与他的哲学思想几乎都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1891年,在陈千秋、梁启超的协助下,刻成《新学伪经考》,次年又刻成《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是康有为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艺理论家包世臣在其所著<艺舟双楫·复石赣州书>中谈到:对<报少卿书>的理解,"二千年无能通者".这说明理解这篇文章难度很大.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选用的<报任安书>注释比较详细,但错误较多,现提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利用经学,尤其是利用今文经学,宣传变法理论,培养维新人材,这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兹文拟对该问题试作探讨,以期求教读者。 一、《教学通义》中的教育思想 清代经学的基本特征是:“宋学”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高居庙堂;“汉学”(尤指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则风行于民间学术界。 梁启超曾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穿之著《政学通议》(应为《教学通义》。笔者注),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经今古文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古文经学尊《周礼》,崇周公;今文经学则尊《公羊》,崇孔子。康有为早期的学术思想恰恰反映了前者。  相似文献   

7.
廖平<春秋>学的核心是以礼制说经,尤以<王制>为要.在廖平看来,<王制>一书,是孔子<春秋>之根荄所系.孔子修<春秋>乃为后王立法的素王之作,<王制>则是孔子改制立法之作.廖平<穀梁>研究的宗旨,就是通过对<穀粱>中所含礼制的发掘,与<王制>相互发明,发掘今文礼制大纲, 探求<春秋>微言大义,论证<春秋>乃孔子"拨乱反正,以俟后圣"的政治制作,确立<穀梁>为今文正宗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书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碑学热”。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为确立碑学的地位而“伐木开道,作之先声”。沈鹏先生在《刘海粟书法》序中说:“清代阮元启端开辟了碑学道路,经过包世臣发扬光大,直到康有为集大成,形成了完整的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粱启超毕生注意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并因此形成其文化史观。本文欲就其1904年前的活动经历及思想变化,探索其文化史观形成的若干原因。一、康有为的影响 粱启超早年师从康有为,不仅由此奠定其学术根基,而且其日后的思想发展也由此开出其端绪。所以为了深入认识梁启超,首先必须揭示康有为对他的思想影响。 康有为在学术上继承了清代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清代今文《公羊》学的开山为庄存与及刘逢禄,他们在乾嘉学派的考据训诂之外,重振以阐扬先圣微言太义为宗旨的今文经学风。至龚自珍继二人之后,往往引《公羊》学说讥切时政,诋排专制。同时的魏源也是今文经学的健将。后来活今文学者喜用经术发为政论,实承龚、魏二人之遗风。至康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清朝的历史背景、书学思潮及康有为的哲学观等方面,剖析了康有为的书法风格及尊碑思想,并阐明了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