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目前已在部分省市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社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认识1.这是正确认识和改变传统社会课教学的需要长期以来,社会课教学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反思传统社会课教学的弊病时,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过去的过分注重知…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在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是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相似文献   

4.
冯连民 《甘肃教育》2008,(18):31-31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强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冲、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可谓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使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它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课程观念的形成。它给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等带来新的变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推进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性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县级市的区域内如何成功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积极地迎接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全面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东台市教育局经过近五年的艰辛探索,闯出了一条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而“问题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益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开设“问题教学法”,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教育已经由单一的课内教学变为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由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变为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这种变革的背景下,图书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它的潜能和作用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目前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新的热点。研究性学习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与其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联系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①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课程设置说明中指出。“研究性学习以…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性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性教学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广泛认同.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余音绕梁     
“必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体现。必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建立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和检测制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环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意志品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以“接受性学习”为标志的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全新潮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教材改革上,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创新学习方式加以推广。在这种背景下,我校也曾做一些探索。本次试验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实例。也是在新形势下对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模式做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赋予基础教育的使命,体现了基础教育转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和创新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对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学历史教学的革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并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而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把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优化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推动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而“研究性学习”正是适应着这一要求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何谓“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本文将以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与精子的形成过程”一课为个案展开阐述。一、中学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从广义上理解,中学生物课“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在中学生物课中学生所进行的一种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也就是主要指学…  相似文献   

20.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应该被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能否实施好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基础教育发展路径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中加强探索性实验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