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活动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07年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了一项重大活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同时提出活动的主题——"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旨在"倡导阅读传统经典,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在经典作品中与先贤圣哲对话,从中汲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温家宝总理讲,读中华传统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中学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重任。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典古诗文就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校园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要有得当的方法。教师重视经典诵读,将诵读活动进行到底,必能使学生们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4.
文化立校、特色兴校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定缺乏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山东省荣成市幸福街小学秉承"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以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和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为核心,传承中华文明,构筑幸福校园,逐步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  相似文献   

5.
多数古老文明已经随着时代的洪流而消失,而中华文明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依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先人智慧及文化底蕴,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直接作用。如何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语文教学引入国学经典诵读要坚持的几点原则入手,提出一些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它不仅创造着"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悠远绚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经典咏流传》的开播,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最好注脚,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经典咏流传》中的表演,或"和诗以歌",或"歌以咏  相似文献   

7.
苏万林 《考试周刊》2011,(31):189-189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华经典诗文博大精深。传统经典国学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学经典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经典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是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然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忽视国学经典学习,造成高校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针对当代社会功利之风盛行的现状,在高校大力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古丝绸之路的经济内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构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丝绸之路的双重意蕴。通过对打造现代版"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华文明融入之必然性。最后,通过对"一带一路"中华文化产业化推进、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机制建构、中华文明丝路辐射中心建构三方面的分析,提出增加"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元素与底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文明通过诗词歌赋等文化形式得以不断积淀、巩固和传承。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强化古诗文教学的角度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一、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浩繁如海的优秀文学经典,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代表体  相似文献   

12.
<正>内蒙古一机集团工会职工艺术团近期精心烹制的一场高雅的文化演艺大餐,竟如此地撩人胃口、回味无穷。喝彩声、掌声充盈剧场,职工观众或交耳热议、或热泪难禁;中华文明在舞台声光电的交织中穿行,传递着正能量……这就是内蒙古一机集团量身打造的、彰显职工舞台演艺创新的"品读经典·精彩一机"主题晚会。是融合情景诵读、经典联诵、国学演艺、二重唱书法演艺、器乐绘画演艺、现代诗歌联诵及歌舞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一场精彩展演。  相似文献   

13.
一.活动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07年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了一项重大活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同时提出活动的主题——"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旨在"倡导阅读传统经典,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每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中华文明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优秀的思想观念。文学经典以及名著作品已经被列入语文教材,可见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在经典阅读学习中怎样提升阅读学习有效性,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厚度与宽度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人们开始重视文化、精神层面的发展,视线越来越集中在教育上。而在教育中,毋庸置疑,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提出了要恢复中华文化的"经典教育",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曾一度被遗忘的"经典"们重拾起来,让如今浮躁的社会能够安静一些,务实一些。这种理念很快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不仅是草根阶级,各级教育部门也开始积极推行经典教育,从培训老师到各种形式的教材配置、课堂渗入,可谓做得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16.
王勇男一直作为一个启蒙者在创作。启蒙的姿态是中国传统诗人的共同姿态。于是王勇男努力回到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寻找启蒙的力量:"我们看到了甲骨文/看到了兵马戎阵/看到了一句句祖国与一部分经典/看到土地渗透了民族的血/对于这些/我们这代人没有阅读经验/但已经感到腐败中珍藏的/是不朽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经典诵读承载着中华文明,是思想智慧的结晶。诵读教学是继承和弘扬经典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经典的使命。经典诵读旨在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获得正能量。教师开展个性化经典诵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青春版《牡丹亭》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等方面与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它又保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两者的比较对我们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明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1,(5):92-10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些文化典籍经五千余年的淘洗沉淀,酝酿琢磨,形成了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经典。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汉语言文化中的“经典”一词是中国文化一特有术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具中国文化特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人们常用英语词classic与汉语词“经典”互译。但汉语言文化中的“经典”和classic毕竟分属两个差异巨大的文化系统,它们的含义会没有区别?二者真能完全对等?故本文的目的便是要借助各种渠道,详细考察二者的内涵与实质,辨析二者的异同,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20.
庞进撰文《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指出,中华文明就是一定意义上的龙道文明,而龙道信仰则是中华文明的中枢系统。龙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概括起来是6个词12个字:参与、见证、标志、整合、助推、引领。一、参与。中华文明起源的上限可以追溯至距今一万年到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从那时候开始直到今天,龙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参与者。龙参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强盛,也参与了中华文明的转折和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