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顾问海德尔·汉斯·雅各布认为对于传统的学校进程安排和组织结构的长时间因循,已经对大多数学校的革新造成了羁绊,必须要打开这个封闭容器(即指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革学校的组织框架和时间安排,这样做能为创造性学习策略的实施带来更多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综观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可分为学分制、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三种模式。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代表性国家是美国,一般都认为哈佛大学是实施学分制最早的学校,经过《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倡导的课程改革和乔治·提克诺在哈佛大学引进选课制,一直到哈佛大学第17任校长,年轻的化学家查尔斯·威廉·艾略特在其40年的任职期间,坚决实施选课制,改革课程设置,逐步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校自2004年以来,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研究。2008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学校的第一个课程方案——《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 ,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指的是“课业及其进程” ,也即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在西方 ,英语“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现指学校的课程 ,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所有学科 (教学科目 )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教学的科目。高等学校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分类 ,例如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理论有很多学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 ,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美英法德俄五国课程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是被时钟控制的,课程表就是这种控制的表现.我国现行课程中,课程表是学校惟一有权自主决定和安排的,然而限于传统的视野,即使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日,许多学校往往意识不到课程表的价值.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外的学校时,却发现这个"螺蛳壳"中还是有许多"道场"可做的.本文从课程编制、教与学的组织及课程中的时间安排这三个角度,对五国的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拉尔夫·W·泰勒(Tyler,R.W.)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课程和评价专家,享有“课程理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和“行为目标之父”之称。泰勒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应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的邀请,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参与领导了美国现代教育史上闻名的“八年研究(Eight-year Study,1934—1942)”课程改革实验。1938年应当时芝加哥大学校  相似文献   

7.
美国各院校学生失去了对科学、工程的兴趣,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就会面临短缺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的局面。为此,国家教委任命马里兰州教育专家露丝玛莉·J·泰尔组织一个科学教育委员会。要求此委员会对全国各所学校的科学课程结构进行评估和重新调整,并拿出几套可行的改革方案,使科学教育指导原则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将此指导原则与现行课程结构挂起勾来。科学教育委员会的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愈加意识到孩子们所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课程论学科的母概念,其含义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由此分野为成人控制和学习者自主两条路径。从微观上看,课程实质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总和及其组织方式与实施进程的安排;从中观上看,是指学生在学校指导和影响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及其过程;从宏观上看,是各种课程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9.
概述查尔斯·所得特大学(charlesSturt)查尔斯·斯得特大学是一所传统大学,在澳大利亚100多年的历史上,有着骄人的高等教育记录。它也具有向外国学生提供高质量大学教育的悠久传统。查尔斯·斯得特雄厚的教学实力、有效地利用技术和座落于城外的校园位置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课程学习很有益处。该校现有25000多名在册学生,开设了300多门课程。此外,1997年,查尔斯·斯得特大学被评为每年一度澳大利亚大学的总理奖第一名。香港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SPACE)香港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是大学的延伸。它旨在增加专业训练…  相似文献   

10.
余凯 《教育科学》2013,29(3):89-96
本文讨论了基于标准的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教师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支持三个关键问题,对美国近十年来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政策启示。本文认为,教师教学知识的生成、共享和管理,促进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管理文化,鼓励学生以较高成就动机和参与意愿投身学习的学校氛围都是教学支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教育革新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以及体现在革新支持系统的制度安排上。  相似文献   

11.
学校和教师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探究性课程过程中,都会涉及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具体计划,如何制定较为合理的实施组织计划,将直接影响着小学探究性课程价值的实现。在制定实施组织计划中,学校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课程所达成的具体目标、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安排、课题内容的确定、学生探究性学习小组的组织方式及教师的配备等等。  相似文献   

12.
“潜在课程”是美国杰克森(P·W·Jackson)1966年提出来的。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极大重视。在国际课程研究文献中.“潜在课程”一词已经是公认的教育术语。所谓“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教师在潜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不是象正规课程那样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安排的按预先编制的课表实施,而是通过教师的人格、情感、意志、兴趣、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等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本文就教师…  相似文献   

13.
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课程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都能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呢?一、技法课上摆脱“像”传统的技法课以这幅画画得好不好、像不像为评价标准,如果一堂课上下来,没一个学生画得好画得像,那么这堂课就失败了。如今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教授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全面…  相似文献   

14.
关心德育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首先提出关心伦理学,作为对公正伦理学的补充,之后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关心伦理学家发展了关心伦理学,并把它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形成了关心德育模式,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其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想令人耳目一新,本文拟对其课程思想作一梳理并探讨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一、关心德育模式的课程思想(一)考虑多元智能、活动和动机的课程计划1.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加登纳(Gardner)的七种智能在教学上至少可以有两种运用形式:一种是按七种智能的内容分别设计…  相似文献   

15.
艺术欣赏     
威廉姆·阿道尔夫·布格霍(1825-1905)威廉姆·阿道尔夫·布格霍出生于法国拉罗谢尔(La Rochelle)。在巴黎的国立美术学校完成学业,1850年获得罗马大奖。他的作品在法国和美国赢得了极大成功,其中包括圣经传统(圣母、圣子等)、当代风俗、肖像(儿童和少女居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 3 8个实验区蓬勃开展。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 ,从全新的角度 ,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 ,强调学生自由表现 ,大胆设计创造 ,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 ;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研究创造 ,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 ,唤起学生对未…  相似文献   

17.
日本九州大学实施的学府·研究院制组织制度,突破了以往大学组织结构的传统形态,使大学在组织层面上实现了教育与研究功能的分离,同时又实现了两种功能的柔性结合。这一新型的教育和研究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组织对外界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打破学术壁垒,实现大学组织的跨学科发展,对我国大学的改革与组织创新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以内尔·诺丁斯为代表的伦理学家把关心伦理学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形成了“关心”德育模式,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想令人耳目一新,本文拟对其课程思想做一梳理,以期对我国教育有所启发。一、考虑多元智能、活动和动机的课程计划(一)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诺丁斯认为,加德纳的七种智能理论在教学上至少可以有两种运用形式:一种是按七种智能的内容分别设计对应于每种智能的课程;另一种运用形式是在一个课程中,加入七种智能的学习,如在阅读课程中,可以有培养其他智能的学习加入。而且智能可…  相似文献   

19.
教学改革包括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诸多方面,其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则是课程结构的改革。何谓课程?何谓课程结构?中小学课程结构为什么必须改革?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点初步的议论,以期引起深入的探讨。 (一) 课程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课,指课业,也就是教学内容;程,有程度、程序、程限、进程的意思。课业是范围问题;进程是计划问题。课程就是课业及其进程,也就是学校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对于课程概念的这种理解,多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建华 《江苏高教》2001,(6):108-110
在日本战后第三次高等教育改革中 ,重视大学教学改革是一突出特点。日本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在课程设置上 ,变长期以来的“二·二分段”模式为“四年一贯”模式 ,并加强综合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内容上 ,重视外语教育和信息处理教育的改革 ;在教学组织上 ,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教学管理上 ,注意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逐步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研究日本大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旨在为我国高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