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我院王志鹏先生独立承担和申报的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佛教歌辞的源流及其对唐宋诗歌的影响》已获准立项。此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把敦煌佛教歌辞置于隋唐五代以迄宋初敦煌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主要依据歌唱、吟咏等艺术特征及其思想内容,探讨佛教歌辞的源流,力求从总体上对敦煌佛教歌辞作全面、系统的考察。课题拟采取文学、宗教、历史、艺术、考古等多方面并重的方法,将论述与考证相结合,文学理论与歌辞作品相结合,从敦煌佛教歌辞作品提供的大量生动具体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敦煌佛教曲子词的几种调名源流及其歌辞在敦煌写卷中的保存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进而认为体制短小的民间曲子词并不适合传达佛教思想,这也是佛教很少直接引用曲子词调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敦煌佛教曲子词的主体是拟调名和失调名者.  相似文献   

3.
王志鹏 《家教指南》2005,(6):96-101
敦煌写卷中体现禅宗的歌辞,既有南宗的,也有北宗的,还有表现二者融合的,这些都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历史发展状况.从敦煌歌辞来看,唐代敦煌地区的禅法思想总体上表现为南北杂陈、兼容并包,而且有调和发展的倾向.敦煌写卷中的禅籍资料虽不乏高妙深奥的掸理,但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特别是作为宗教宣传的敦煌佛教歌辞,主要是面向广大民众.  相似文献   

4.
王志鹏先生的《敦煌佛教歌辞研究》作为“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之一在2013年5月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以敦煌写卷中佛教歌辞为对象的系统研究专著,凝结着作者十多年的心血。全书三十多万字,分为七章,开头有“引言”,书前有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先生写的总序和我国著名学者孙昌武先生为本书所作的序言。  相似文献   

5.
《敦煌歌辞总编》校读记蒋冀骋任半塘先生的《敦煌歌辞总编》著录歌辞1300馀首,收罗之广,用力之勤,迄今为止,当以此书为最。尤其是歌辞下所附各家的校勘成果,更可以视为一部敦煌歌辞的研究简史。是研究敦煌歌辞的必备参考书。誉为敦煌歌辞之功臣,殆不为过。然智...  相似文献   

6.
唐代佛教大盛,佛曲亦随之兴起。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唐代佛曲的歌辞文本,从中可见敦煌佛曲存在套语、重句、定格等程式。佛曲的程式是适应口头传播的需要,也是佛教为了向世俗大众传播,对佛教义理及宣教的手段进行世俗化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流传在甘肃的“五更词”研究高启安敦煌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属于民间文学;一些即便是僧侣们为宣扬佛教而创作的宣传品,也大量借用了民间文学的形式。比如,属于敦煌歌辞的《五更转》,虽然其大部分内容是宣传佛教思想,劝化人们皈依佛教和阐明宗教义理,但其形式,却借...  相似文献   

8.
周广荣 《家教指南》2001,(1):141-150
敦煌文献中有多种题名“悉昙章”的歌辞,性质为佛教布道时唱育的曲辞,对其涉及的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已作过不少讨论。本文主要从《悉昙章》传播的角度对这些歌辞的源流、内容、性质及形式作进一步考察,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遗书"八味药",把佛教术语用中医药方形式整合在一起,以弘扬佛教禅学和教化众生,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南朝高僧宝志的传说和记载中有相类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敦煌歌辞是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显著的叙事特征已为许多学者注意。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叙事性研究仍停留在玩赏精警语句层面,缺乏系统分析。而敦煌歌辞的民间文学性质,讲唱文学、声诗与戏弄对其创作的渗透等,则是形成敦煌歌辞鲜明叙事色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话》中收录的《灰姑娘》,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皆源于此故事,二者在情节上十分相似。但是在故事原型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故事叙述者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个性等的不同,导致《灰姑娘》和《叶限》存在着种种细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隐藏着基督教和佛教元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佛教信仰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正信,一是民间佛教。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女性信众接受正信相对困难,是故唯有民间佛教与其更为接近。江西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民间佛教也非常发达,拥有着众多的女性信众。社会风气为女性信仰佛教造成了限制,但也提供了契机。佛教民俗活动中,女性则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民间佛教和女性信仰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宝卷”是从唐之“俗讲”宋之“说经”演变发展而成.说唱宝卷包括:唱“头子”;唱“曲词”;说“散白”;念“偈言”;念“佛号”。《五戒禅师宝卷》是由“说经”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改写而成。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和明朝时期喀什噶尔人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中有关塔里木盆地周边古城消亡的民间"历史记忆"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研讨了这些传闻材料的来源、内涵及其西域文化史上的意义。希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古城消失原因的探索,给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对古代新疆地区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认识有所助益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玄怪录》中的入冥小说以及敦煌遗书中的《唐太宗入冥记》和《黄仕强传》等,来说明佛教地狱观念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笔下一种创作题材;唐代民间的地狱观念已经和佛典中的地狱概念有所不同,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17.
盛唐气象是文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典型概括。唐人不再像汉人那样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大赋,可是唐帝国所酿就的时代精神风貌总是要通过文学艺术体现出来,诗歌就成了唐人驾轻就熟的最佳表现手段。从文体交融的角度看,唐诗正是接受了赋体的影响,发挥出五七言诗歌的强大优势,代替大赋那种笨拙、堆砌的形式,以其阔大雄劲的气势、灵活多变的方式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8.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周朴在福州的流寓生活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唐入闽诗人当中,周朴是在福州较有影响的一位。他的诗句在福州僧寺道观中广为流传,其慷慨赴义的气节为时人所尊崇。与晚唐其他苦吟诗人相比,他的诗歌反映的内容较广,独具特色,意境浑厚深沉。  相似文献   

20.
唐代寒山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表达上力求非诗化、修辞上采用反复譬喻、意义上体现通俗哲理、风格上力求古淡,这些鲜明的特征后人称之为"寒山体"。其形成的原因与题壁书写的方式有关,与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中唐底层社会生活有关,同时也与中唐以来以非诗改造纯诗的创作风尚有关。"寒山体"是唐代民间俗化诗实验性写作的一份意想不到的成果,虽然特殊得不无极端,但在后代禅林内外却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