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桃花源”社会理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在长期的田园生活和躬耕实践中 ,面对社会现实 ,创构了他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他的理想社会中 ,借鉴了老子以来的哲人们的社会理想 ,并根据人们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优选先哲的某些理想社会的特质进行重新组构 ,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从而使他的理想社会既有“乐土”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 ,又显示出时代性的新特点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理想情结的最高表现形态 ,成为古代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后,引发后世文人极大的兴趣,各种议论也随之产生。大致说来,后人对"桃源"故事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神仙说、纪实说、寄意说。相比之下,本文更倾向于寄意说。因为,这一说法不仅与陶渊明儒、道兼容的隐逸思想相吻合,而且与诗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譬如桃源之名、故事情节及其结局等)亦有关联。可以说,世外桃源的创设,既是陶渊明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表达,也是其对所处"大伪"世风的自觉抵御。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风景优美、恬静和谐、民风纯朴、极富人情味的美好社会。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和谐相处,悠然自得,享受着宁静幸福之乐。班级软文化建设就是需要将这“世外桃源”变成“校内桃源”。  相似文献   

8.
季娜 《现代语文》2008,(4):42-42
每当想起陶渊明,就想起他为我们营造的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年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恰恰也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是乱世中营造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风景优美、恬静和谐、民风纯朴、极富人情味的美好社会。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和谐相处,悠然自得,享受着宁静幸福之乐。班级软文化建设就是需要将这“世外桃源”变成“校内桃源”。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文平淡、自然、任真,这种"天然"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从他的"以真为核心的人生观","任真"并非"自然无为"以及其桃源理想等方面来研究探讨他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张旭“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之问,秦观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的感喟。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写道“: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明王洪有“弱水与桃源,有路从教去”《(卜算子》),清谭嗣同“有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崆峒》)等诗句。词牌名亦有《桃源忆故人》《醉桃源》等,足见中国文人桃源情结的难以消解。瓦西里...  相似文献   

12.
瓢泉自被发现之初,就不断被辛弃疾赋予着陶渊明的符号,最终成为“剩有渊明趣”的私家园林。“渊明趣”是指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瓢泉的园林意境。在承载“渊明趣”的瓢泉生活,辛弃疾接受的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文,还有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这对他瓢泉期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不仅在词中引用、化用陶诗字句,而且推动稼轩词闲适平淡、说理议论风格的形成。在辛弃疾的陶渊明接受中关注瓢泉及其“渊明趣”的作用,也是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14.
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自乐的理想社会。其中,“秋熟靡王税”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还极少见有人用这样明确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对王税,否定君权。与陶渊明有类似思想的,是比他稍前的鲍敬言。鲍敬言认为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桃花源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还是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礼记》中所谓的“大同”境界。陶渊明看到在现实的基础上依靠圣人明君、个人才能、靠礼治来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遂寄希望于“天下为公”的真正“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源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圣地。桃源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近现代以后,对于桃源的争论特别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叫桃源这个地名的有几十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的原型在哪里,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争论和分歧都非常大。现在,铜仁立足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其依据和文化内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对桃源铜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7.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18.
梁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评价陶渊明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认为“任真”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考查陶渊明的生平,可以看出“任真”是陶渊明的素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是他终生的实践。在他的现存不多的诗文中,就有八处写到“真”的:  相似文献   

19.
陶潜的《桃花源记》里超离世俗的世情风物,逐渐铸造了文人墨客心中难舍的桃源情结.废名亦在他心灵之灯的澄澈下塑造了静若远古的理想国,它与现实之镜中人情浇漓的情状,构成了一篇牧歌与挽歌交织的乐章.废名“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桃源也成为引导人类世代追寻的塔灯.  相似文献   

20.
人们喜爱品评《鸿门宴》中的人物,议论他们的成败得失,但得出的结论却并不相同。例如项羽,有人认为是“千古英雄”,也有人认为是“天下之桀”。对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赞扬者说他“豪爽磊落”、“率直宽厚”,贬抑者说他“刚愎自用”、“自大无术”。再如刘邦,赞扬者说他“忍辱负重”、“多谋善断”,贬抑者说他“虚伪狡诈”、“卑躬屈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