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3.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4.
余琴珠 《家庭教育》2007,(10S):20-20
主持:同学们.如果你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们会怎样回答?也许你们都会大声地回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小时候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但是,除了这样的答案,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回答。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发言非常踊跃,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老师提问:学生默哀三分钟”这个貌似幽默的说法让人感到沉重。虽然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已是公认的理想化的“教”与“学”,虽然师生互动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支持。但在学生还没有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之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仍然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互动的主要形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堂上,当教师或学生讲解完一个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两句话:“同学们,这个问题你听明白了吗?这个同学的回答你同意吗?”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明白了,我同意”。细细想想,这里的“明白与同意”包含三种情况:一是答案做对的学生以为自己懂了,不再思考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则笑话:校长要来听课了。任课老师跟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都举手发言。一个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来您提的问题,那不是很难堪吗?”老师略一思考,便补充道:“那么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右手,不会回答的同学举左手。”  相似文献   

8.
一次公开课后,上课的教师几乎哭着说:“他们怎么能这样!这样还要我老师干吗。”原来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参考书。其实,听课的教师也有同感,好多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教师没起到什么作用,课堂上只能以“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齐读这一内容”应付。事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就表示他们真懂了吗?参考资料唾手可得,我们能禁止学生课前参考吗?虽说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甚至有专家提出提倡学生看参考书,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会依葫芦画瓢,这样长期照搬参考资料学生还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吗?  相似文献   

9.
【案例描述】 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要求梯形的而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上底、下底和高。”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直角梯形较短的一条腰长6厘米,上、下底的和等于这条腰的长。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上底和下底,怎么求面积呢?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在最初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犯下了诸如本文开头设问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报道,老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在坐的小朋友:这是什么?所有的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圈。竟没有一个孩子将这个圆圈想像成苹果、太阳、烧饼或其他什么的。孩子思维的趋同性或一致性,实在值得我们反思,是不是我们哪里出了毛病。”我们哪里出了毛病,居然连孩子的想像力也如此匮乏,当然需要反思。我决定也做一次这样的实验。当一个圆圈在黑板上画好后,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问大家一个很难的问题,这个问题连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看小朋友们会不会…  相似文献   

11.
1月19日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那看看我们听的一节节公开课,这些可被视为楷模的教师,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心中只有孩子,自己只是这个课堂的见证者。落到我们的课堂提问上,那就不知有多少老师课下精心设计问题,只求孩子能给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回答。亲爱的老师,我们想想这样的课堂孩子喜欢吗?这样的课堂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苏铝山 《甘肃教育》2011,(19):90-90
教育专家曾出过这样一道测试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对我国某地的小学生进行测试,竟有大部分学生得出的答案是:75—32=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位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测试的结果和专家的话语使我们教师很震惊。那么,怎样才能“不要把学生越教越笨”,而把学生越教越聪明呢?我认为要让学生思维灵活,应在教学中处理好“少”与“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善待"黑点"     
有位政治家曾经深情地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白纸的右下方有颗小黑点。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一颗黑点。”整个教室里的人几乎都做了这样的回答。“不能这样。孩子们,你们不能这样,这首先是一张白纸。”他的老师如是说。看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总揽全局,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育学生亦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认清自己。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的每一个闪光点。教育他们不…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赏识教育热起来。教师表扬学生多,批评学生少。为了突出表扬,教学中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啪啪啪”一起鼓掌表扬。更有甚者,教师一说“表扬他”,学生就齐刷刷地有节奏地喊:“×××,你真棒!”或者“你真行,向你学!”这种全班性的表扬,老师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对发言的同学也许有很大的鼓励,但却不利于其它同学发展创新能力。认为他回答得不好的同学也一定要鼓掌吗?长此以往,学生不用独立思考,不用自己判断,老师叫怎么做便怎么做,学生还有什么独特感受、独特见解、创新精神可言呢?我们的做法是否真…  相似文献   

15.
冯敏 《广西教育》2013,(17):20-20
“我们该教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或许稍显稚嫩。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却发现这个“稚嫩”的问题,依然是我们最揪心的话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看到很多教师不厌其烦地照本宣科,带领学生在“结果性知识”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还有很多教师用自己约定俗成的思维来同化学生的思维和约束学生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如何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呢?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勇 《四川教育》2013,(12):33-33
一、引导学生善于倾听,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因此,不少同学回答的是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讲的正是当节课重点,而另一方面学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堂,何谈评价的高效?1.教师要以身作则。优秀的教师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表达机会,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雨,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矗了呵感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杨辉 《四川教育》2001,(6):32-32
一、质疑引入,练习铺垫。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简单应用题,这一 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复合应用题”复习) 师:根据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 一起解决吗?(学生提出问题,这里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学生阅读后, 教师抽学生回答:什么是复合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弄清题 意,分析数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基本练习。 师: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老师要选一个手机号码,营业员为老师提供了三个号码:13912576409、13948612593、13955665566,老师选择哪一个号码比较合适?学生回答:选择第三个号码合适。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好记。  相似文献   

19.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老师问学生:“太阳掉进大海里会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大海里的水会被烧开。”有的学生回答:“大海会被蒸干。”。。。。。。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大海会变成一锅鱼汤。”感动于这个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提问和要求的应变。学生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有时会提出一些令老师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和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否则会影响课堂秩序,并有损教师的威信。例如:在一次单手肩上投篮示范时,教师示范失误,球未中。有同学提问:“老师,你教我们的方法怎么投不中呢?”这时,教师一定要镇定自若,切不可惊慌失措。教师将错就错,说:“这个同学提得很好,刚才我是故意做的,这是我们平时常犯的错误。大家注意,我再示范一遍。”通过正误两者对比,学生学到了正确的出手动作,且印象深刻。   对学生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