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对新形势下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闻记者常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激励自己,本文分别从“铁肩担道义”和“妙手著文章”两个方面,分析新时期新闻记者如何提升素养,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在当前的新媒体、“互联网+”时代下,应对原有的传播新闻舆论的方式进行更新,以此来实现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目标,同时来完成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寻求突破、强化弱项、补足短板的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舆论“四力”的基本内涵,并强调了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全新挑战,最后提出了有助于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工作建议,以此来为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提供发展与转型思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本文以《"我们就是她的腿!"》新闻连续报道为例,探讨了新闻记者如何用真情讲好新闻故事,让传播更有"温度",以期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好地为新闻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新 闻界是永远不会寂寞的。“惟恐天下不乱” ,这是新闻记者的自嘲 ,也是社会对新闻工作的一种褒贬兼而有之的评价。新闻记者捕捉的新闻多 ,新闻界本身的新闻也多。因此 ,虽然是相对静态的新闻学专业期刊 ,但是我们时常感觉应接不暇 ,忙不迭地追踪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采写中蕴涵的哲理。翻开这一期《新闻记者》 ,请读读我们“抢”来的“新闻内幕”、“正方反方”、“网络新闻圈” ,你可能会在“津津有味”中悟出一些道道来。我国的新闻媒体一向是作为舆论机关、宣传工具 ,政治属性鲜明。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媒体的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5.
最近,新闻网站从业者期盼多年的新闻记者证政策终于落地,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一政策。
  有“证”可为和有“证”不为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三方面不可或缺。新闻网站作为国家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和新闻舆论的重要来源,必须在互联网法治建设中有所作为。有了记者证,新闻网站采编权得到了认可和保护,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既要有“证”可为,也要有“证”不为。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11,(5):7-7
张立伟在2011年第4期《新闻记者》上撰文说,新媒体勃兴后,传统媒体如何找回竞争力,要坚守传统又借助新媒体,增加深度、广度、高度与温度,是为“四度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舆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告诉人们“现在怎么样,应该怎么样”,而且应该告诉人们“趋势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正如世界著名新闻家约瑟夫·普利策所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味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二十一世纪,是我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世界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时代时唤着新闻记者研究问题.探讨历史发展的趋势.走在时代的前列。时代要求新闻舆论不也应有众多闻风而动的动态新闻.而且应该有大量预测引路的超前报道。超前…  相似文献   

8.
李勇 《声屏世界》2003,(5):29-30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难以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9.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新闻有“温度”,体现人性光芒,越来越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共识。新闻记者只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写出有情感、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报道,新闻报道才能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0.
有一首歌中说:“你有我有咱都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新闻记者到底应该具有些什么呢?笔者认为—— 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 所以说,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 然而,由于与市场经济相伴的拜金主义的冲击,如今的某些新闻记者却在种种物质诱惑下,人格在…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在新闻舆论环境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以求在面对全媒体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时,新闻记者能持续提高职业素养,坚实扛起社会责任,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在媒体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新兴媒体和这类媒体记者的产生,地市级媒体的新闻记者作为当地舆论机关的“触角”,采访方式和素材获取途径受到较大冲击,与过去相比,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新闻稿件的质量和数量也随之增加。但是,作为地市级类的报纸尤其是地市级党报,由于受宣传定位、服务对象等条件的限制,新闻记者不能只从网上找新闻,而是应该把舆论关注的触角伸人到生活实践的第一线,深入到实际中去,真正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作者两次蹲点乡镇农村开展新闻采访为例,从寻找“新线索”、发掘“新题材”、发现“新价值”、书写“新文章”四个方面阐释新时代党报新闻工作者如何守正创新,践行“四力”挖掘新闻,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修订施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指出:新闻记者,是指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走在舆论前沿的新闻记者,肩上的担子之沉,脚下的路之广,思想的纹理之深,可以想见。新闻记者博采集成,点化输出,之于时代、社会、区域均有前瞻、引领、指导、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最大的特点是触角广泛。与其他职业相比,拥有极其广阔的活动空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皆为新闻记者的报道对象。有些时候,甚至一些清官难断、久拖不决的复杂问题,由于新闻记者的介入而得以解决。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新闻记者有特权,或冠之以“无冕之王”,把记者当做“官”来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闻部门不是具体的职能部门,而是党和人民的舆论阵地,新闻记者也不是什么王,更不是什么官,只不过是党和政府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新闻报道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业界关注     
《新闻窗》2011,(1):14-20
编者按 2010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定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目前,专项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展开。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一贯要求。是广大读者受众的一贯期盼,也是新闻媒体生命之所在。虚假报道败坏新闻队伍声誉,动摇媒体生存根基,削弱舆论引导能力,危及社会和谐稳定,业内有识之士对此早有洞察并为铲除虚假新闻付出了长期坚苫不懈的努力。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持续了10年的“新闻打假”——10年来坚持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其胆略令人感佩,其坚持堪称壮举!其中的支撑,诚如《新闻记者》编者按所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媒体人,为生命而战,无怨无悔。同为媒体人,同为新闻专业期刊,“新闻打假”我们责无旁贷。《新闻窗》本期全文转载《新闻记者》评选的“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及其编者按,既是配合中央部署,也是彰显自身态度,还为了表达对《新闻记者》编辑部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童兵 《军事记者》2011,(5):61-61
童兵在2011年第3期《新闻记者》刊文认为,新时期新闻造假,既是顽症,必治以重典。“重典”者,一是净化舆论环境,二是严格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刊编辑于11月中旬赴浙江,在金华、丽水、温州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三地新闻界的意见。同仁们畅所欲言,对本刊寄予殷切的希望。《新闻记者》有“海”味金华日报记者陈东说,《新闻记者》内容活泼,有南派风格。我对“新闻人物”、“新闻与法律”等栏目很感兴趣。金华日报前编委金志澄说,刊物有特色,喜欢看。“新闻内幕”、“新闻作品评析”的文章我们都一看到底。“一月漫笔”有思想深度,有文采。温州日报编辑张永津说,“海外新闻”使我们很开眼界,《新闻记者》有“海”味。金华日报通讯员丰昆说,报社为我们订阅的几本新闻刊物,我们看得最快的就是《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的“透视力”南振中“透视力”指的是看穿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当今世界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新华社积极而有效地影响世界舆论。要肩负起这一重大使命,就必须对我们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新闻时效方面,近几年我们虽...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往往是接触新闻事件当事人的第一人,一条新闻便是从记者对于当事人的采访和后续的稿件撰写、传播中为大众所知的。新闻记者便是忠实的代表媒体向大众反映新闻事件的首要角色,其立场是否公正客观,影响着大众对于一条新闻的看法,甚至引导着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不但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基本素质,还必须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