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不会陌生吧?一个小伙伴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想到的是把人从大水缸中拉出来,却力不从心,便惊慌失措了.聪明的司马光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从问题的反面思考,想到了让水离开人,在紧要关头把水缸砸破,让水流去,小伙伴便得救了.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不会陌生吧?一个小伙伴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想到的是把人从大水缸中拉出来,却力不从心,便惊慌失措了.聪明的司马光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从问题的反面思考,想到了让水离开人,在紧要关头把水缸砸破,让水流去,小伙伴便得救了.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不会直接从水缸里把小朋友捞出来吗?生1:因为司马光还小,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生2:因为那样做很危险,弄不好司马光自己也可能落入水中。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正儿问:"妈妈,你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我想听。"于是我跟他讲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儿名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很调皮,爬到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上面,结果不小心掉进去  相似文献   

7.
姚金红 《初中生》2005,(28):24-25
你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吗?大水缸旁有一群儿童追逐嬉闹,一名儿童不小心掉进了水缸,眼看就要被淹死,小朋友十分惊慌,忙找竹竿之类的东西搭救,无奈缸高人矮,没有成功.这时,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石头把缸砸了个洞,水流出来,儿童这样得救了.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也许大家都知道,大水缸旁一群儿童追逐嬉闹,一名儿童不小心掉进了水缸。眼看就要被淹死,众童十分惊慌,忙找竹竿之类的工具搭救,无奈缸高、人矮,没有成功.这时,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石头把缸砸了个洞。水流出来,儿童也得救了.  相似文献   

9.
反过来想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故事中, 司马光在危急关头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跳入缸中救人,而是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砸缸救人。人们都觉得司马光很聪明,那么他究竟聪明在哪里呢? 通常如果有人落水了,就得想办法把他从水中拉出来。可是司马光他们一群小孩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无法使他离开水。于是,司马光就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让水离开人呢?这样人一样可以得救。因此,司马光用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伙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某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时,我们不妨试着反过来想一想。  相似文献   

10.
师 :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 ,你们最佩服司马光的什么?谁能从课文中找一个句子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迅速翻看课文 ,小声交流)生1:司马光没有慌。生2:司马光没有慌。生3:司马光没有慌。师 :其他小朋友赞成吗?生 :(齐答)赞成。师 :面对这危急万分的事情 ,从什么地方能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生 :(读课文)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使劲砸那口缸。师 :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司马光如果慌了 ,能这样做吗?生 :如果慌了 ,那石头就搬不起来。生 :如果慌了 ,手就抖个不停 ,就没有法子使上劲。生 :一慌 ,浑身就…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夸赞某一小朋友是个聪明的孩子时,主要是指他的思维能力强,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都大大超过和他同年龄的儿童。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打破水缸救人的故事,至今传为佳活。一次和他同耍的一个孩子不当心掉进大水缸去了。  相似文献   

12.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也许大家都知道.大水缸旁一群儿童追逐嬉闹,一名儿童不小心掉进了水缸,眼看就要被淹死.众童十分惊慌,忙找竹竿之类的工具搭救,无奈缸高、人矮,没有成功.这时,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石头把缸砸了个洞,水流出来,儿童也得救了.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是北宋哲宗时的宰相,从小就很聪明,有一次,他同邻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料有个小男孩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正当别的小朋友一个个急得呆若木鸡的时候,司马光突然捡起一块大石头,把水缸砸破.  相似文献   

14.
【案例1】《司马光砸缸》教学片断:师:请小朋友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读得通顺流利,但都用同一基调读,汇报时也是原文照搬。)师:(创设情境)现在你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小伙伴,再读读课文前后两句,有什么不同感受。(生1读第一句时笑眯眯的,读第二句时加快了语速、提高了音量。)师:你读第一句时为什么笑眯眯的,读第二句时为什么那么响亮、那么快?生1:因为玩的时候我们是很高兴的,所以读的时候也很高兴;当小朋友掉进大水缸,我很担心、很着急,声音就响亮了。师:你是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小伙伴来体验,才读得那么担忧,那么着急。谁还…  相似文献   

15.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童年时期"砸缸救人"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的独到之处就是非常善于变通当"从水缸里把人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不能办到时,便立即想出"从水缸下部放  相似文献   

16.
许多同学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吧!司马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把小伙伴救了出来。真叫人佩服! 司马光聪明在哪里呢?在于他不受常规思维的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课文插图,朗读、理解…  相似文献   

18.
孙吉俊 《山东教育》2002,(32):23-24
司马光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忽然,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盛着水的大缸里去了,这个小伙伴在大缸里挣扎扑腾,别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搬起一块石头把缸砸了个窟窿,水漏出来了,小伙伴得救了。由此我想,在当时的情况下,一般人自然会首先想到把小孩从水里抱出来,但是缸高人矮,没有一个人能办到。司马光却独辟蹊径,想到只要砸破了水缸,水就会流出来,小伙伴就不会被淹死。这足以证明了司马光超人的智慧。而司马光这智慧的核心就是思维的开阔和灵活。从这个角度讲,司马光具有极强的逆向思维能…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听了爸爸讲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便与小伙伴把家门口的缸推倒了。爸爸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他说:“我这是做试验!爸爸说司马光从小就聪明,我看不见得。如果聪明,他就不该  相似文献   

20.
反过来想     
同学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把小伙伴救了出来,真叫人佩服! 司马光聪明在哪里呢?他没有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反过来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