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变迁提供的体制环境和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精英的成长,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能够正向地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九溪村精英成长的内外部机制及其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原有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是精英成长的内部土壤,此“传统资源”不容忽视甚至在当下应予特别地重视;时代变迁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及其给精英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机会并非是脱离精英人物成长土壤的绝对“外部”因素;正是在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精英人物的成长才与其活动的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在村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迁提供的体制环境和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精英的成长,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能够正向地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九溪村精英成长的内外部机制及其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原有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是精英成长的内部土壤,此"传统资源"不容忽视甚至在当下应予特别地重视;时代变迁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及其给精英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机会并非是脱离精英人物成长土壤的绝对"外部"因素;正是在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精英人物的成长才与其活动的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在村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乡村文化惯习的多样性造就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也为中国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样本。 L村的民间香会活动以民间信仰为心理契约,建构起“会首制”为载体的关系网络和资源获取渠道,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在公共交往活动中社会资本得以加强和重构,并借助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实现基于社会记忆的传承演进,由此产生的社会动员能力对正式制度理性下的农村现代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下乡村文化研究中,民族志式的描述显得有些单薄。试图通过对高平市良户村的深度描写,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村落文化的遗存,并对其进行反思。描写借助已有村志信息,包括张宏、秦喜明主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良户》和张建军主编的《良户村志》,在深入村落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挖掘大昨村落文化特色,开辟乡村旅游市场可以推动大昨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昨村的自然生态、宗族意识、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大昨村落文化特色的生成是与其历史积淀、地理条件息息相关的。在乡村游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大昨村要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特色品牌,从而凭借内在的文化优势走出一条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横坎头村红色文化的内涵,探究其作为治理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作用。基于此,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应从基层治理、新媒体经济以及“红绿”融合三个方向进行实践,用红色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村庄的整体性贫困与村落公共空间的衰落相互嵌结。当前,以农民个体和家户为主要扶持对象的精准扶贫实践和以技术治理为主的政策落实方式,使许多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屡遭执行困境和落实偏差。以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为主的"整村扶贫"的日常实践忽视了村落社会"组织衰落"的短板,因缺乏与村落公共平台的衔接以及村民的社会性参与,导致扶贫"内卷化",进而加剧了农民原子化、村落离散化、村庄共同体瓦解甚至"村落终结"的趋势。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机制能够在理论上承接并形成本土化的公共空间理论,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深化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出版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村落文化资源是无序的、散乱的,需要挖掘、整理、提炼和再创造。以出版为先导发展村落文化产业,目的是把村落文化资源知识产权化,构筑权利保护屏障,让相关权益为村民所有,同时为壮大产业夯实制度基础。基于“中国村落文化数字出版平台”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经验,对村落文化资源及其出版进行梳理,并阐释了以出版为先导发展产业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勾勒了村落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深入,现行乡村治理结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性,如:乡与村的关系定位不清、乡镇财力匮乏、治理形式落后等。治理结构的滞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与重构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公推直选作为基层的一种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从权力授受关系、乡镇财政优化、自治组织孕育等方面为新乡村治理结构的形成提供了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对凝聚村落意识、稳定乡村秩序、保障民众文化需求及有序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治理功能弱化、保护主体缺失、活动场所缩减等困境,制约着乡村文化治理的体系构建。鉴于此,应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治理因子,丰富乡村文化治理内容;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责任,建立多元协同文化治理体制;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文化治理载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助推乡村文化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大理地区因其悠久的文化历史,拥有众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如何有效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已经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大理地区当前古村落面临的发展现状为依据,通过实地调研云龙诺邓村、巍山东莲花村、剑川沙溪等村落,结合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尝试对大理地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更新模式作出一些探讨,为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乡土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村落是研究明清社会的关节点。"无庙不成村"是明清以降华北农村的基本特点,是理解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发展变化的切入点。本文以清代山西泽州府为例,以田野调查所获碑刻和村志为基本史料,深入研究华北村落的发展及其与庙宇的关系,把实体存在的庙宇放入村落自身的时间和空间中去认识,并尝试揭示其与村落历史发展、空间环境、社群宗族以及自然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乡镇运作的角度来看,"庄里公家人"在乡镇"争资跑项"和应对上访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在乡镇运作中,"庄里公家人"成为乡镇借以获取财政资源的助力器,以及化解各类上访事件的"灭火器",是乡镇借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非正式资源。"庄里公家人"在乡镇运作中的作用表明,乡镇既缺乏获取财政资源的制度化渠道,又缺乏化解上访问题的制度化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川秀美,民风古朴,享有“原生态民族博物馆”的美誉.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这里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增强各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意识,加大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保护民族文化村寨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民族文化村寨的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古村落中孕育的传统哲学思想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在古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甚至是诗篇绘画中我们都可窥见一二。这些对于中国环境教育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资源。通过利用古村落文化的思想资源,开发古村落文化的教材资源并加强古村落内外课程人力资源建设,可以让我们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中环境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地区村镇众多,海洋文化特征突出,需要深入结合“村镇”这一地域本体,将“村镇”特色和优势提升为强势。研究以涠洲岛特色旅游村镇为例,在对旅游竞争力中旅游资源要素、旅游区位要素、旅游形象要素、村镇文化要素等七个要素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整合资源,突出旅游产品特色、继续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全新发展旅游企业等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定西市三县(区)九乡(镇)财政财源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定西市乡镇财政财源建设的建议:立足"农"字为基本思路,增强乡镇财政收入基数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的财政体制,是乡镇财政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政府职能转化是乡镇财政生命力与发展的保证;实施项目战略是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村寨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栽体,加强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与建设,保护民族文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拉缆乡排烧村排烧苗寨,是一个原生态的、典型的、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村寨,本文以它为个案,探讨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建设、开发、利用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整钵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其重视人力资源的一些做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经济"的深入发展,微旅游日渐为青年消费群体所推崇,作为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其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调查访谈方式,对微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微旅游在青年群体中市场潜力大。信阳市传统村落具备发展微旅游的基础,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规划意识不足、重复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应结合村落特色进行科学规划,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营销渠道,鼓励和规范社区参与,以发展受游客欢迎的微旅游产品促进信阳传统村落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