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身体叙事文本——权力话语视域下的女性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现代主义以语言学为转向,通过文本策略反叛传统西方哲学,使社会化的“文本身体”浮上水面,迎合了批判理论对父权制的反抗和对女性身体的关注.体育作为一种制度体系,在成为女性身体重要展示舞台的同时,也实践着微观的权力控制,并通过隐形的话语机制建构女性的社会化身体.通过文献查阅,以女性身体为议题,揭示了体育领域内女性身体和社会文化的同构,及生物学、消费主义等权力话语的策略机制,探讨和展望了女性在体育中找回主体意识、反抗霸权话语、规划美学身体救赎的困境与希望.  相似文献   

2.
学生话语权是高校德育中话语权的重要一极,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话语权力,将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虚化、利益受损及其与教师和学校的对立等诸多问题.提升学生的话语权力,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构建学生话语权力、教师话语权力和行政话语权力三位一体的和谐的话语权力结构体系,是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提升了公共话语权力.但在互联网的准入机制和运行机制上来看,互联网借助相关的知识技能对话语主体作了划分,并以其隐含的价值观、文化倾向影响话语主体;话语主体的自身因素也不利于互联网话语权的获得.互联网并没有赋予话语主体平等的话语权,公共话语权的实现也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只有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班级的管理中,学生不仅仅是客体,更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身体描写”与现代“身体-现象学”、“默识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话语理论比较中,特别对现代创意绘画进行对话式解读和阐释。而主观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创意绘画形式的主体,制约着绘画创作的自由发挥和形式探究。创意绘画将心灵意象及身体维度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的第一形式要素,以抽象造型为主要形式而自由创作。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通过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至今兴盛不衰且愈演愈烈的“塑身类”运动项目来揭示此类运动在当今社会空间中的‘文化哲学’意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近、现代中外盛行的哲学思潮,探讨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问题。在当今文化视域下,身体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有血有肉的生理性存在,又是各种复杂政治/权力话语的竞技场。研究认为:我们的身体是“未固定的”,是可以被修饰、改变和塑造的。基于这种根源,在当代社会出现的‘身体文化工业’一经出现便迅速蔓延——它以人体美设计为标准,以完善形体为终极目标。它整合了传媒、医学、形象设计、广告等多种行业,还有诸如从上个世纪中后期一直流行至今的“塑身类”运动(有氧减脂类项目和身体肌肉能力训练类项目)这种身体“软技术”行业。现今人们对于身体的关爱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健康这个层面,而更多的是对于自我外表良好感觉的关注。因此,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快乐感就取决于身体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了当代“健康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能力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既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本文对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自我身体评价能力、自我医务监督能力、组织体育活动能力、体育竞赛裁判能力、运动创伤处理能力及体育能力的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在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育观点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改变只重视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形式,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从主体间性教育实践的角度,研究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控制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良好的主体间性(交互关系)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的意义.指出主体间性教育不会自动生成,即使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中,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和能动性,给“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供机会和营造气氛.  相似文献   

9.
权力问题一直是福柯探讨的核心所在.他从微观权力的视角解构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并指出"权力/身体"与"权力/知识"的相互连带作用促成了规训社会的产生,人们时时刻刻生活在权力的"监控"与"自我监控"下.对福柯眼中的规训社会进行探究,使人们对福柯的权力思想能有清晰准确的理解,以积极地看待人生、看待社会,实现人生自由.  相似文献   

10.
学校武术教育开始于中国话语体系濒危的近代,受西方体育外向追求的话语裹挟,学校武术武体分离并开启以“记”为标签的低效传承,导致学校武术主体异化的教育困局。从崇尚敏感的攻防技击、性命双修的功夫特性、万物一体的认知思维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感”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应对主体培育异化困局,新时代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要重新回归身体之“感”为逻辑的文化基因,在技术新身体、道德新身体、情感新身体生成之“感”中不断明朗身体意识,重构内在超越的主体培育话语体系,以知行合一的拳种锻炼实现“武以成人”,助力新时代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