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汪玉清 《师道》2009,(4):26-26
《周庄水韵》一课,以“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抒写了周庄的水,还有与水连在一起的事。文章先写周庄的整体水韵图画:那是一幅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江南风景画。接下来,作者分别写了三次游历周庄的不同感受:第一次描写了仲春时节的那个烟雨迷蒙的周庄,似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的游览是在冰雪消融的初春,那是一个典雅古朴的周庄,  相似文献   

2.
周庄水韵     
读罢当代散文作家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让人觉得周庄不愧为"中国第一水乡",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在这篇美文中,作者通过在同一季节不同时令里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所感,运用奇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将水乡周庄的美景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后让人实实在在地领略到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奇妙风情。周庄古镇风景如此奇妙,在我看来主要是源于它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品读作家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眼前总会有一幅画在晃动。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师,以水天一色为背景,将那些和周庄的水相关联的景物巧妙地布局在一块精美的画布上。更妙的是这幅画的变换,它不是  相似文献   

4.
作家赵丽宏的散文《周庄水韵》,写三次到周庄的印象。作者写三看周庄,并且都是写在春天里看周庄。读者读来却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因为作者每次所写的周庄景物,都是在特殊条件下和环境里.即特定的气候里、时间里,同一片风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给人的感觉不同、印象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相似文献   

5.
《周庄水韵》的景物描写生动优美,作者文笔灵动、活泼,文思隽咏、雅致。教师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构建整体认知,丰富学生的赏析视角,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7.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导。一、激活兴趣,调动自主学习欲望兴趣是通往知识殿堂的捷径,是探究创新的力量源泉,是煸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鼓风机。兴趣在于培养,在于激活。课堂上,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课堂气氛和学习效率就会大不一样。一位老师执教《周庄水韵》是这样导入的:周庄是江南水乡的又一个旅游圣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到这里观光游览。在这里,游客们似在水上飘,如在画中游;在这里,人们穿越了时空的遂道,饱览江南上下几百年胜景;在这里,人们惊喜、赞叹、留连…  相似文献   

8.
《潜溪诗眼》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韵"论与"诗眼论"上.范温之"韵"分为"艺术之韵"与"人格之韵","韵"是范温最高的艺术境界与人格境界,是范温最高的审美要求.范温的韵论体现出其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识."诗眼"可分为"识诗之眼"与"诗中之眼","诗眼论"体现出范温对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修养(审美表现力与审美认识能力)的重视,"韵"是"诗眼"的前提与归宿,"诗眼"是"韵"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潜溪诗眼》较为系统而完整的诗歌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的《山东教育》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拉出去考"是一种伤害》,读后感受颇深,不吐不快。必须承认,"拉出去考"对学生确实是一种伤害,叫做摧残也无不可,但这是我们老师摧残学生吗?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近期阅读了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程少堂老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感受颇深,回顾近日来的阅读感受,我觉得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以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雎》的歌诗意蕴与"水韵"意味的解读入手,揭示其借物寄情、隐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要求。结合自古至今《关雎》歌曲相关传谱情况,解读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音乐本体结构的相关特征以及音乐意蕴的深层表达,探寻歌曲在"水韵"之背景下,化成"歌声"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朵栀子花     
丁立梅 《小学生》2013,(Z1):38-39
阅读舵主: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东区)张理刚老师阅读提示:一张亲切的笑脸,一束友好的目光,一句真情的称赞,竟然能够改变一名学生的一生,这是赏识创造的奇迹。认真读短文《一朵栀子花》,用心感受"我"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她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明白"一朵栀子花"的含义了吗?那就让我们在生活中把芬芳的栀子花送给周围的人吧!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1月25日,笔者有机会参与了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南京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会上南京市弘光中学的徐志耀老师、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闵洪全老师、第三初中孙晓光老师分别做了《光影韵,语文情》《渐露曙光的中小衔接之路》《墨韵书香》的讲座;另外,弘光中学的何欣老师开设了一堂运用iPad进行的《一起踏秋去——寻访钟山秋韵》公开课。下面即是笔者对"用iPad上课"环节的记录与反思。课例简述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悠久,并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各国。在汉字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韵"字也在日本传播开来。以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以及中日词典等为参考资料,针对"韵"在日本的流布与意义变迁情况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韵"流入日本后,其表示"风雅、情趣、气韵"等美学意义被淡化,而表示"韵脚或押韵的字;韵母;押韵"等语音学含义被保留和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艺术追求典型形象不同,"意境"是中国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中国艺术之美正在于它那不可言说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以"意境说"这一理论线索,可以探寻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超越"泉"、"月"的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16.
高辉 《云南教育》2008,(1):70-70
唐朝霞老师善于从美学的角度感受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获得审美享受。①联系文中词句想象“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危峰兀立、云雾迷蒙……”让各种美景活现在脑海里。②品味文中比喻、排比等美的修辞:‘锶她韵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相似文献   

17.
语义韵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提出与应用为词语搭配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上的依据。语义韵现已被众多学者用于诸多方面研究,特别是为词典编纂和教学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在基督教的传播中,"word"是个其重要的词汇,本文旨在对圣经《新约》中"word"的语义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word"在《新约》中的意义,也更深刻的理解基督教和其经典《新约》所要传达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景双 《教育》2022,(6):14-16
"师之蕴"青年语文教师以于漪老师为榜样. 从2007年4月"青浦讲坛"到9月"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师之蕴"人专注"一辈子学做老师"话题,就"学什么"和"怎样学"集中深入讨论,再读《岁月如歌》,在感受于漪老师飘逸洒脱的风范中,解读她"一辈子学做老师"的心路历程;在深度的对话和思考中,求索求美求真的为人师的真...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古人对感恩的最好诠释.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传承感恩美德,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以语文教材教学为种子,播种学生感恩的心 第一,培养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语文教材中《春》《济南的冬天》《周庄水韵》《苏州园林》《山峡》《树林和草原》等课文将美丽的景色美伦美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品读感悟中,感恩自然之心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20.
曾读过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文中说:"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但"幸福"与否却是师生们自己的感受了。成功的教学莫过于幸福的教与幸福的学了。于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让教师与学生同时感受到幸福就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