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文缩微     
侵犯名誉权的 褒扬性新闻 东晓彦在《中国记者》第6期上撰文说,近些年,出现了几起褒扬性新闻涉讼的案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无中生有的任意拔高。这类新闻“如果严重失实,影响了当事人原有的社会评价,损害了其名誉,显然是能够侵害名誉权的”。2、图片运用失当。如将他人图像和某些背景放在一起,引发错误的联系,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受到损害。3、表扬中的批评失衡。如有的作者写稿时喜欢运用抑扬和对比手法,为衬托某人今天的好,便不忘抬出昨日的非,为抬高一人,便不惜贬抑另一人。 信息传播全球化 的挑战与对策 王树柏…  相似文献   

2.
法律应如何保护舆论监督——由陆俊新闻官司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伟 《新闻前哨》2000,(2):33-34
著名足球裁判陆俊的新闻官司在北京市结了。从法律角度讲,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新闻官司已宣告结束,法律判决了陆俊一个清白;但从法理上,此案留给人们的思考则不能说结束。 一、现行法律的规定会使舆论对某些问题的监督成为“真空” 目前我国法律对新闻舆论是否侵害了名誉权主要是这样规定的:“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  相似文献   

3.
“消息来源”与名誉侵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一般是指新闻报道因使用侮辱、诽谤性语言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或因揭人隐私而侵害他人名誉权。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案件,最常见的是“消息来源”有误,作者及媒体因把关不严而涉讼。 目前,我国在处理新闻侵权案件时,多援引《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和1998年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的内容严重失实。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也是新闻报道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如果新闻所报道的基本内容是不真实的,或者是虚构的,或者歪曲了事实的真相,势必要对报道对象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就会造成新闻侵权。《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相似文献   

5.
这是两起名人涉讼的“新闻官司”。“游案”即游本昌诉名誉权受侵害案;“刘案”即刘晓庆诉名誉权受侵害案。两案都以调解结案,是近年来“新闻官司”中令人高兴的结局。“游案”,本刊去年第3期已作了介绍。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登了一篇文章,指责“一个靠济公抬高身价的演员”“漫天开价”,“信奉‘孔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侵权官司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审理此类案件数千起。昔日的"无冕之王",今日常常被推上被告席。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新闻工作者要避免被新闻官司纠缠,就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要防止新闻侵权,就要知道什么是新闻侵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说明:"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在北京审判的著名女作家杨沫诉名誉权受侵害案,是新近发生的又一起“名人官司”。它之受到关注,还在于这是一起少见的因褒扬文章失实而被判决侵权的案件。晨冰参加了本案庭审旁听,撰《写褒扬文章失实构成侵权吗?》一文,在报道诉讼双方意见和法院判决之后,提出了法律上的一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也以真实报道新闻事实为己任。但近些年来发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却基本上都是被以“新闻失实”为由提起诉讼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也大都是围绕“失实”而形成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问题李大元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名誉权纠纷案件,尤其是涉及新闻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名誉权纠纷案件,即“新闻官司”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几年来.人民法院处理了很多这类案件,但同类案件层出不穷,公众对其关切的热度也始终未...  相似文献   

10.
臧东娥 《新闻传播》2004,(12):56-57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  相似文献   

11.
杨越鹏 《大观周刊》2012,(49):65-65
新闻报道中的名誉权侵权责任认定应遵循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基本内容严重失实、基本内容失实和内容属实但评论不当。媒体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新闻出版机构或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会以主观无恶意而进行抗辩。在责任分担上,应根据具体案情依据法律酌定。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官”,是指国家公务员,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虽然尚未建立,但国家公务员是哪些人在中共十三大文件中已有明确阐述。笔者手头有两起属于国家公务员告报社或作者的“新闻官司”的材料。一起是某地一位局长诉某报社和作者的一篇新闻报道失实,侵害了他的名誉权。这篇新闻批评这位局长“以权谋私,使某公司几乎垮台”。经法院审理查明,受到指控的新闻有一些失实之处,而参与用公款吃喝等事例基本符合事实。法院认为:“该报道虽有  相似文献   

14.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15.
褒扬的侵权     
当今的中国大陆,“新闻官司”层出不穷。不少记者或业余作者,或因采访粗糙,或缘落笔不慎,撰写了批评性报道,侵害了人家的名誉权,官司打得精疲力尽,还是以败诉而终,这已是常见的事。于是,有的人一次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立志不写批评性报道,转而及写褒扬性文章,总以为这一来可把自己装进了保险箱,似乎万事大吉了。前几年有人这样说:表扬过点头不要紧,批评出点差错却要上法庭,想不通。事实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官司,一般是指由新闻报道行为引发的诉讼。它大都发生在新闻作者(记者、通讯员)、新闻单位与报道所涉及的当事人之间,讼争的焦点主要围绕是否构成对公民或法人名誉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侵权问题被推上被告席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闻侵权,在我国目前来看有多种形式,但主要有侵害名誉权、侵害隐私权和侵害肖像权这三种。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 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对其品德、才能、作风等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要求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的人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4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根据这一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监督报道的增多,新闻媒体被官司缠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新闻法规案例中,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非常普遍。本文以农夫山泉诉《京华时报》案为例,依据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媒体进行监督报道时避免新闻官司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19.
胡啸 《声屏世界》2001,(6):17-19
当前因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官司不断,甚至出现了“告记者热“.纠纷主要集中在公民、法人状告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作者侵害其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之争上.……  相似文献   

20.
原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现因犯罪正在服刑的焦玫瑰诉《中国青年报》侵害名誉权一案,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人赞同焦玫瑰依法维护自己的名誉权,也有人为中国青年报社鸣冤。笔者认为,司法机关在处理这起新闻侵权案件时,将遇到若干司法难题,处理好了,将为今后全国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一个范例;处理不好,不仅很难分清是非,也很难让原被告双方当事人满意。为此,试作如下分析。涉讼文章是新闻报道还是评论作品基本案情:《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31日发表了徐迅雷写的题为《揭开“黑道霸主”刘涌的保护伞:干爹干妈和姘头》(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