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万云 《教师》2010,(1):86-8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包含着人文性,要让它脱去僵硬的外衣,就要彰显其人文内涵。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活动,这不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也体现在数学教材编写中。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解目前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如何使用“你知道吗”,以及实验教材在这一方面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在上学期期末,  相似文献   

3.
韦健兰 《中学理科》2006,(11):16-17
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可见,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情感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初中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是教学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对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情感与态度目标中的一个具体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谈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4.
善待错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的教学材料,它对学生特殊的教育价值有时比教师的铮铮教诲更有说服力,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善待“错误”这一宝贵资源,主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5.
斯托利亚尔在他的著作《数学教育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标志着“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观点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在数学教育中出现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在数学教育中要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能体现出这一精神,那么“面向全体”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心中都明白,要在数学教育中体现出这一精神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易良斌 《云南教育》2002,(28):20-2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是什么?数学教师对此应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推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沿着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一、科学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首先从“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只有满足了不同层次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才能彻底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写入了《数学课程标准》之中。将数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现实意义也就在于进一步认识并加强数学的教育功能,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而、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观念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有其独特的人文性的一面.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构建数学人文精神的体系,加大人文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能做个文明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2.
新近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与我们熟知的“双基”并列,这是数学教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进展,说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已作为数学课程和教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其地位和重要性被进一步确立.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前面所挺到的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之现状,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老师.应该如何把握,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贯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解读》从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三个方面对数学教学的“活动”本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体现于他的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叶柱  王霞菲 《湖南教育》2004,(12):22-24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生活的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的维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外,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于是,弘扬数学学习的人文内涵,实现课堂生活的价值回归,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因而数学教育就更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是一个个带着不同经历。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个体,所以,我们倡导的应该是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数学教育,是以数学为基础,以人文为指向的教育.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人的价值,贯穿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应更新观念,竭尽所能,让课堂洋溢人文关怀的阳光.  相似文献   

18.
谭凤斌 《中学教研》2005,(11):14-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应该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更应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文化.徐利治先生曾指出:“数学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而立足于数学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是营造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的基础.本文就初中教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简要的分析.以下是简要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相似文献   

20.
叶柱  王霞菲 《云南教育》2004,(16):29-31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生活的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有这样一段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的维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