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雁是各种书话内容与体式的创新实践者,从<秋禾书话>到<苍茫书城>载录其读万卷书的成果,网络版<秋禾话书>又记录其行万里路的收获,他以多彩的书话精品、诸种新书话体式引导阅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方言成为影视对话语言的重要构成元素,诸多影视名著大量运用方言复现原生态.<疯狂的石头>里郭涛的重庆话、<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北京话、<没事偷着乐>里冯巩的天津话、<疯狂的赛车>里黄渤的青岛话,来自四面八方的方言在大银幕上营造了听觉乐趣.  相似文献   

3.
朱敏 《编辑学刊》2004,(6):51-54
姜德明,1929年出生于天津,1950年进入北京新闻学校学习,一年后分配至人民日报编辑部,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1986年离开这个平生热爱并工作数十年的岗位,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工作,退休前担任该社社长职务.他痴迷于中国现代文学书刊的收藏,所藏甚丰,是继唐弢之后国内著名的现代文学收藏家.同时,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热衷于书话和散文创作,先后出版过散文集<南亚风情>、<清泉集>、<雨声集>、<寻找樱花>等十余本散文集,书话集有<书叶集>、<书边草>、<猎书偶记>、<新文学版本>等近二十本.此外,他还编有多种图书.在他的大量编著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藏书家和编辑家的文化追求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佛山新政 发文;市内外媒体一视同仁 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佛山不仅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省级和省会媒体设站,<香港商报>等港澳媒体也派有专人驻扎,密切关注和传播佛山的经济社会动态.  相似文献   

5.
放言产业化的社刊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报>关于甘肃<读者>杂志有一篇文章,提出"中国第一期刊为何做不大"的问题.其中有段话是这么讲的:"机会稍纵即逝,现在如果不这么做,随着大量外资期刊的崛起,网络期刊进程的加剧,<读者>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6.
吴道弘编审的随笔<书旅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有<我的<书评例话>>一文,其中解释<书评例话>一书的取名缘由道:"是因为书中'例话'部分是一组系列文章,内容比较系统,叙述也较简明,有例有论,就以它代表本书了."  相似文献   

7.
晚清十余年间,各地创办的白话报刊达14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无锡白话报>、<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京话日报>等,其中又以<安徽俗话报>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听说张瑞芳与我父亲住同一个医院,我马上找到写<张瑞芳传>的姜金城先生,请他带我去拜访张瑞芳老师. 我小时候看过不少由张瑞芳主演的电影,如<凤凰之歌>、<李双双>、<万紫千红总是春>、<母亲>、<南征北战>等.  相似文献   

9.
平日里很少看电视剧,嫌它长,有的如白开水,没味道。但央视一套17集电视连续剧《赵树理》,我却一集不落地看了一遍。尽管该剧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正是那些平凡故事、朴实无华的道理,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赵树理是我国著名作家,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是农村题材的代表作,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今天我国农村的发展,早已不是赵树理在作品中描写的那些情景了,但为什么描写赵树理成长和创作的电视剧,仍然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仍然那么打动人心呢?依我看,这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赵树理为人为文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方汉奇、李矗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之最>中,有"中国最早论述电视新闻的著作"条目,认为"中国最早论述电视新闻的著作是胡道静著<新闻史上的新时代>"[1].据笔者阅读视野所及,这是一个并不准确的说法.现摭拾相关史料,以就教于方、李二位先牛以及学界同人.  相似文献   

12.
一部<乔家大院>使山西的晋商文化名闻天下,这是山西运用影视媒介传播省域文化形象的绝佳范例,而陕西省自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战略以来,也相继推出了以<望长安>、<大秦岭>、<大明宫>等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片和以<保卫延安>、<西安事变>、<大秦帝国>、<关中枪声>等为代表的陕派电视剧,这一批电视作品,特别是陕派电视剧在央视的热播,在全国观众的心目中掀起了一股"陕西文化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生刲活驴     
在清人浩繁的笔记小品中,钱泳的<履园丛话>堪称上品.他在原序中自称此书是"遣愁索笑之笔".实非妄语.<履园丛话>尽管归属稗官野史之列,但比正史或许更具社会史料价值,特别是对民间百态的记述,可补正史之阙.如卷十七曾录有三则残忍实例,第二例便涉及到山西人在吃食方面的一大怪癖.文章不长,不妨照录于后:  相似文献   

14.
我是捯着山药蛋派作家们的脚印,追在他们的身后。走上文学道路的,而且走了不算短的一段。六年前躺在病床上为通俗读物出版社编选十卷本的《中国农村小说大观》,特意把山药蛋派的作品放在首卷,以此表达了我的敬重之情。这次逐篇阅读了山药蛋派作品新选——《血泪草台班》稿本,使我复习和初识了这些描绘新中国农村的小说精华,又一次受到鼓舞、启发,对这些师长辈、同学辈和小字辈的作者们,也敬意倍增。因此,我热诚地向各界读者推荐: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5.
史量才(1870至1934),祖籍南京,生于上海.1912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1912年,三十二岁的史量才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申报>在史量才主持期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出版<申报丛书>、<申报年鉴>,编绘<中国分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相似文献   

16.
大众日报社的退休老报人李遵立先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连续出了三本有关新闻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著述:<新闻选择学散论>、<读报三品>和<大风短唱>,堪称有思想、有高度、更有学科建设的宏伟志向,着实令人感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敦煌本李华<蒙求序>和李良<荐(蒙求)表>的校录和对李华任司封员外郎时地的考订,重新确定了<蒙求序>和<荐表>写作的具体时间与地点,由此否定了余嘉锡认为<蒙求>作者系代宗朝翰林学士李翰的结论,并认为<蒙求>的作者很可能为肃代之时"前信州司仓参军"李瀚或李翰,而并非一时名人.  相似文献   

18.
山西“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走上与农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的。与现代晋军作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他们原先都是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千报纸出版是正业,创作才是副业。新闻出版工作与文学工作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为他们后来的创作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无疑,在“山药蛋派”形成的过程中,新闻出版起到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植与甄妃的学术公案——《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洛神赋>"感甄"一说,是曹植与甄妃的一段公案,自南宋尤袤刻本<文选>李善注印有这段故事以后,流传滋广.本文指出尤刻本所附李善注为后人阐入.同时勾稽史料认为附会曹植和甄妃关系的传说,在中唐时期已经流传.但东晋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中宓妃所用的灵蛇髻,与晋陆翽<邺中记>中甄妃发明灵蛇髻的记载亦相印合,虽不能确证此传说产生干东晋时,亦不失为有趣且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儿歌(童谣)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列子·仲尼>记载:"立我烝民,莫不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首童谣据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3000年的历史[1]3.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童谣由于缺乏专人搜集和整理而不得不自生自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明清时期,中国搜集整理童谣的工作才开始零星地开展起来,吕坤收集整理的<演小儿语>、清代郑旭旦编辑的<天籁集>以及清人悟痴生编选的<广天籁集>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