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职业倦怠易发于助人行业,教师乃助人行业之一,故职业倦怠现象频繁出现.为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本文力图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内外矛盾进行解析,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为长期工作压力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军校教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特殊群体,其职业倦怠会给个人及院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予以解决.可以从建立教员职业倦怠心理干预机制、增强专业自信和加强院校软硬件建设三个方面来预防和缓解军校教员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座,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对大连市部分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社会、幼儿园和个人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保证幼儿园教师队伍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过调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教师工作5—10年是职业倦怠表现最严重的阶段,压力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职称与学历是影响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必须从学校和教师个人这两方面出发,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和克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5.
试论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小宏  曾玉君 《文教资料》2007,(25):145-146
职业倦怠对个人具有极大的危害,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可以对职业倦怠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从而降低其不利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干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把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自我调节策略归纳为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职业倦怠易发于助人行业,教师乃助人行业之一,故职业倦怠现象频繁出现。为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本文力图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内外矛盾进行解析,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为长期工作压力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军校教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特殊群体,其职业倦怠会给个人及院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予以解决。可以从建立教员职业倦怠心理干预机制、增强专业自信和加强院校软硬件建设三个方面来预防和缓解军校教员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近年来引人关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学生因素诱发教师职业倦怠为例.深入探讨从心理技术层面干预教师职业倦怠.即从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入手,帮助教师建构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或积极的情绪反应,使教师体验到工作与努力的成效,增强职业幸福感,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9.
论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的心理问题之一。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对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要。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便会给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避免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新升格幼高专学校处于转型期,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势必影响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因素探析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希望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合力干预作用下,帮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师工作倦怠对教师的情绪、人际、生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使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提高,阻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教师集体效能感能够通过调节教师的压力感受、心理健康水平、工作压力本身,降低教师工作倦怠。通过分析影响教师集体效能感的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提升高职教师集体效能感的路径;同时,从教师培训和院校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以提高教师的集体效能感,从而缓解高职教师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2.
工作倦怠是各行各业都面临的严重问题,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中小学生是否能健康的成长。本文对近几年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并对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对象还十分宽泛,并没有针对某一特定阶段或时代的教师。中国80后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富有现代性文化内涵的一代,他们已在抗震救灾和奥运中崭露头角,而英语学科教师本身又具有某些特殊的个性,因此对80后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枯竭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枯竭问题是当前教育界和心理健康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高校教师为视角,分析了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及其主要特征,探讨了在社会全方位转型和高校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诱发教师职业枯竭的压力源,并从个体抗衡能力、专业期望、组织环境、报酬待遇、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调适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问卷法探讨了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结果表明: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显著低于普通学校教师;北京市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感显著高于深圳市特殊学校教师;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在教龄、学历、每周授课数量、任教科目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及缓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受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给学校、教师自身和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可以从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专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文章并不多。本文通过对352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视角表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有多种原因和表现,并具有很大危害。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应从教师个人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以促进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