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学术自由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各国学者各有不同的说法,各国宪法也有不同的界定,但从各国学者关于学术自由的界定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共同的结论:学术自由主要适用于大学的学术活动;学术自由权利的授予对象主要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学术自由的活动范围是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具体包括学校自治、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发表自由、出版自由等;学术自由的目的是免除外界不合理的干扰,以潜心探究和传播真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作为现代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革新。其主要旨趣是通过融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下,养成求知、探知、质疑、批判、创新。对教师来说,则意味着教学与科研的高度统一;对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然而,教学与科研的两难关系、学习自由权利的制约无不限制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德国的经典学术自由观通过传承和积累已包含了诸如表达自由、大学自治、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和出版自由等向度。19世纪后期,马克斯·韦伯开创性地拓展了学术自由观的另一意含,即学者政治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学术自由观的现代转向。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继承了前者的创见,并与本国其他学者一道完成了学术自由观的现代形式。  相似文献   

4.
王娇 《家教世界》2013,(12):212-213
教育中的自由,是所有参与教育的人所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所共同呈现的文化状态、所共同进行的学术活动。本文通过了解自由教育、德国古典大学中的"自由"内涵,认识到"自由"在高等教育中着重表现为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和研究自由,从中发现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必要性,并指出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新保守主义政治力量的影响,美国的一些州政府通过立法以强化保守的社会道德。弗吉尼亚州在1996年颁布的一项法案限制了公立大学和学院的教师在研究与教学中使用和展示与性相关的材料的权利,引起一些教授不满,诉诸公堂。此案经过初审法院和巡回上诉法院的审理,法庭内外争议的焦点指向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是否是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一项特权,大学组织的自由是否优先于大学教师个体的自由等核心问题。新保守主义主张回归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与崇尚无私探究和公共价值的学术自由传统观念产生冲突,这需要在制定公共政策或者修订法律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李子江 《教育史研究》2003,(3):69-71,77
西方大学的学术自由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的思想,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明确提出大学的学术自由原则,奠定了学术自由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历史地位。为了保障大学教师教学和研究自由的权利,美国大学教师和大学教授协会(AAUP)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促使学术自由不断走上制度化的道路,并逐步演变为一种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  相似文献   

8.
从中世纪大学争取自治、实现大学集体的学术自由,到德国大学提出大学的学术自由,包括教师的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和学生的学习自由的基本原则,再到美国大学所强调的学者言论自由,大学学术自由理念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梳理西方各国大学学术自由理念的发展历史,归纳其本质,对分析当今阻碍我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因素、探索我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要求教师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我们不应片面地认为只有在教材规定的研究性课题中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 ,其实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要教师增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题材是很多的 ,一些不显现的老题目也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这都有待于师生共同去发现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1 教师要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看一个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实例 :题 1 已知⊙O1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学术自由实现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学术失范泛滥的学术自由限制的讨论基础是不成立的,学术失范泛滥恰恰是学术自由缺失的表现。现阶段,实现我国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学术自由,在制度的框架下,要通过构建以落实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核心的外在制度来保障权利层面的自由,同时重构以培育学术自由精神核心的学术独立意识、学术良知和学术规范的内在制度来保障精神层面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德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大学改革,为其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间的曲折历程显示出,先进的大学理念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大学渐进式改革比激进式改革更有效果,大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要坚持“自由”、“独处”和“合作”的统一,以科学研究来实现大学的教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学教师终身教职的学术自由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大学教师终身教职是一种与教师学术自由、教学、科研业绩实施同行评价相关的合同制;是鼓励有才华的学者献身教学事业的一种制度性承诺;是教师(学者)价值的一种象征性或形式性肯定。大学教师终身教职具有学术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4):141-142
高校教师一身二任,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担任课堂教学工作。学术研究要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课堂教学则强调履行社会责任。要实现坚持学术自由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兼顾和统一,高校教师必须做到:深刻理解和把握自由的含义,清醒认识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不同性质,自觉在两种角色之间自如转换。  相似文献   

14.
以城轨车辆系统检测技术的课程教学为例,研究了科研实践对学生学习城轨车辆检测技术的促进作用以及教师从事科研实践对城轨车辆检测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科研不仅是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使教师适应当前创新教育形式下的教学发展,实现教学的改革创新。通过主动从事科研实践,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城轨车辆检测技术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追求课堂教学民主是当代教育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但在不少教师那里却被沦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大话",缺少真正落实。导致这种"大话"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呼唤教学民主的立场产生了偏差。民主课堂的核心特征是师生理智自由的运用,具体表现在深度对话与互动、相互倾听、教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而推动教学民主的观念落实,关键要注意探寻民主的思路转变,即由强制性的被动民主走向基于教育爱的自然民主。  相似文献   

16.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investigating the experiences of teacher researchers while undertaking their studie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hat accounts for the stereotyped and imitative trends in the studies conducted by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in Egypt, the present study has explored how they select research topic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research orientations and processes. The study us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5 Egyptian teachers who were doing MA and Ph.D. studies in TESOL. It was found that they view good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s either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or evaluating textbooks, though most of them opt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 due to its practical nature.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reading sources and academic freedom are the two main determinants of research trends in this context. Apart from the association found between the teacher researchers’ perceived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type of literature they read, the following three other factors also accounted for the relative variance in such freedom: (a) the stage undertaken in the research, (b) the number of supervisors available or assigned and (c) the research degree registered for.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discu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scientific inquiry in upper secondary chemistry education was constructed in a design research consisting of two research cycles. First, in a pilot study a hypothetical framework was enrich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five chemistry teachers. Second, a main study in this 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as conducted o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teaching scientific inquiry based on the enriched framework. Also, the enactment by five teachers and 80 students (age 17) of a designed inquiry module on “Diffusion: moving particles” was studied. This resulted in a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founded framework for teaching scientific inquiry, in which an iterative cycle of inquiry for students and a student inquiry community are essential. © 200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7:788–806, 2010  相似文献   

18.
19.
教学自由的本真意蕴在于:它是人的“类本质”在教师身上的实然体现,是教师求真批判的教学理性的精神维度,是教师运用理性体验职业幸福的背景条件。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教育法规制度资源供给的不足以及长期以来教师自主理性的缺位,教师教学自由的意义正日益陷入危机之中。以彰显教师作为人的自主理性为切入点,加强教师教学自由的意义启蒙与文化自觉,改善教学自由的制度保障与条件创设,实现教学自由从内心意向向行动超越,是消解教学自由意义危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eaching,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from sociology are then compared to research on teachers from two other disciplines,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hich have produced the lion’s share of recent research on teachers. In the article’s final section, recent results are reported from surveys of student teachers and teachers in two Nordic countries, Denmark and Finland, to exemplify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al and other contextual variables for the study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 article ends with a plea for a renewed sociological research agenda that studies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