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在当前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时代使命及战略意义。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思想还没有得到武术学术界及管理层关注的现实,在分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及塑造国家形象的良好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层面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民间武术交流的太极拳与咏春拳可以作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推广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同时要注重加强培养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专门人才,从媒介融合的视野创造性展示各种媒介中所表达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探讨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国际体育项目发展态势、武术项目的改革以及武术竞技制度的改革。结果显示武术比赛规则正向着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等特点。从而明确武术技术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的方向,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高度融合以及今后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补性、为国争光的举国体制以及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文化动因。竞赛规则过于烦琐,以及在推广过程中重技术传授,而文化内涵的传播相对弱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技武术在更高层次上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影响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子来  王林 《体育学刊》2008,15(4):96-100
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限的文化.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不同文化、民族实现着跨文化交流,获得了新的思想资源,因而武术非但没有中断,还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随着武术与"他者"交流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武术发展的自我中心主义、武术发展的自卑情结、武术内容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武术对"道"的追求,以及对武术的"误读"五方面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对这五方面障碍的深入分析,对于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切实理解武术自身和所需跨越的环境才能为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晶 《拳击与格斗》2020,(4):122-122
当前,在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上,表现不协调不平衡,武术的发展偏重于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备受冷遇。本文通过浅析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差异以及优缺点,探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提倡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中西合璧式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西体育文化的四次融合--兼论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之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西体育文化的第一次融合诞生了近代武术竞技,但战争的炮火和其所依附政府的命运,导致了它的夭折。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新篇章,也为现代竞技武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指引下,竞技武术完成了夯实基础的国内发展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武术确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中西体育文化开始了第三次融合;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竞技武术营造了国际化发展的良好局面。竞技武术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特设竞赛项目,标志着中西体育文化将在奥运层面上展开第四次融合;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规律与趋势决定竞技武术成为奥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将是历史的必然,中西体育文化的第四次融合也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相似文献   

7.
竞技武术国际化综论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判断等方法,对竞技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历史、文化、体育多学科的综合探析。认为,竞技武术是中西融合的产物,它经过3次中西融合才实现了国际化。北京申奥成功,竞技武术应及时提升和在奥运会层次上进行第四次中西体育文化的再融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阐述了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历史渊源、提出背景、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回归之路的障碍。期望通过研究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为竞技武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以防止作为竞技项目的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在发展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受到武术技术本体的不相容性、竞技能力需求的差异性、及竞赛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高度一致性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实际实施中较难进行协调与融合。因而,当代竞技武术“打练结合”的回归,将不利于武术竞技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永春白鹤拳为媒介,探讨中华武术在马来西亚的跨文化传播议题。研究发现,永春白鹤拳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经历了在地根植、我武惟扬、薪火相传、复兴之举等组织化发展,阐释了传播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媒介等协同作用下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共情传播中的个体行动及集体行动的实践生成逻辑;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及文化再造。研究认为,个体实践操演是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基石,华人服务组织是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载体,地域社会媒介宣传为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形成把薪助火。  相似文献   

10.
现代竞技武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成为一项竞技性体育项目。但是,随着技击本质属性的逐渐丢失,竞技武术陷入了一定的发展困境。而一些传统武术拳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留技击特征,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竞技武术发展困境,传统武术对竞技武术的发展启迪,以及对现代竞技武术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武术全面、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需要辩证地提出了2l世纪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将与中国武术保健体育文化融合,分析这二种不同文化“融合”的哲学原因和现实原因。指出了中国东方体育文化的核心和魅力所在,强调要高擎武术文化大旗,开创奥运体育文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中国武术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对立中。西方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现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主体记忆的一部分。那么,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审视,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武术在传统和竞技之间的某种均衡发展,或是应该对武术文化精神底线的痛切反省和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武术自身文化优势、表演特点及某些大型单项体育赛事的运行特征为依据,以"互动理论"为支撑,分析探讨了武术表演在大型单项体育赛事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与西方主流竞技体育赛事可以是一个双赢的互动机制——大型单项赛事可以成为中国武术表演的展示平台,促进武术的传播和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武术表演的嵌入也有利于体育赛事自身品牌的塑造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武术向体育文化演进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套路和太极推手两项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结论指出:现代竞技武术一分为二的分离模式稀释了武术的内涵,降低了武术文化的层次,阻碍了中国武术完整地向外推广和高层次的发展.文章提出竞技武术应走整合的道路:先将套路与太极推手结合成竞技武术的一种赛制,然后逐步完善,以构建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竞技武术发展标准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欲发展就必须要造就、生成一个适宜的文化形态。武术不仅仅属于体育,更不仅仅属于竞技体育,尤其不属于行政垄断体制管制下的、以“金牌至上”为理念的竞技体育。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超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是任何人不能驾驭、统制的,武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用西方竞技体育的目标和方法去辖制它、推动它,往往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思维映照下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文化学层面的思考: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断裂,导致武术西方体育进程的开始;西方体育思维的确立使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传统,直接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文献法,比较广东、湖南的体育发展轨迹,发现不同历史阶段,影响体育发展的主因不同:军事斗争是推动古代、近代体育特别是武艺发展的主因;近代“强国保种”的救亡思想加速了西方现代体育的中国化,也影响了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的正常发展;现代西方强势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的入侵使得我国传统体育被边缘化,武术等传统体育在活动样式、价值体系甚至文化内涵都深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征、地理位置等也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和平年代犹显突出。  相似文献   

18.
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术由一项原始格斗技术发展成文化载体的演进历程进行研究。认为:先秦文化的繁荣使武术初具文化特色;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宋明理学的世俗化,促使武术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具有多方面文化特色;西方文化及竞技体育改变武术发展中的不良趋向,但降低了武术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