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媚 《出版科学》2012,20(6):25-27
畅销书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近十年文学类畅销书为例:"青春文学"成为浪漫唯美审美经验的表达;经典解读类通俗读物的盛行则呈现出"轻经典""浅阅读"的经验模式;散文热的持续是"诗意化""哲理性"审美经验的最好诠释;"职场小说""商战小说""反腐小说"引发共鸣则凸显出当下性与世俗化的一面;名人传记的持续火爆体现出快感经验、狂欢经验、欲望经验的追求与满足;娱乐化、解构性的泛滥反映在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热销上;文学名著、经典作品的适度热销则是传统意义审美经验固守的最后城池。  相似文献   

2.
刘郁琪 《东南传播》2021,(10):80-84
中国武侠电影动作叙事以"体能幻觉营造""视听奇观建构""形神张力铺陈"为基本审美法则,但这些法则不是抽象的,必然通过"写意""写实""写趣"等具体审美形态来表现."写意"形态大量借助电影特技,营造超出人体能极限的盖世武功,喜用非常规视角镜头的短碎化剪接,以及快速、慢速两种相反相成的叙事方式,并以古装为背景,常常显得唯美浪漫;"写实"形态则少用甚至不用特技,逼近却不突破人的体能极限,多用正面平视机位的长镜头,并以民初以来的"现代"社会历史为背景,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纪录化风格."写趣"形态是动作片与喜剧片融合的产物,与"写意""写实"形态不在同一逻辑层次上,却确实构成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种新的而且影响巨大的动作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3.
探讨新闻与美学,新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审美关系广泛存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人为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人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结成不同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关系,在这之上产生出各种精神的关系,如理论关系,宗教关系,艺术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创造.一方面,人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欣赏体验着现实美,另一方面,人又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现实,创造生活,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意志、理想等对象化到被改造了的自然之中,使得非人的自然发生了属人的变化,“人们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产生愉悦感,这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它与人构成了审美关系”(周钧韫《美与生活》第29页).由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这种审美关系逐渐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出现了集中反映人对  相似文献   

4.
商业世界需要良知资本问:20年来,从你执掌《中国企业家》开始,到发起创办"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再到创办"正和岛",以及《中国慈善家》杂志,你提出了诸多思想,包括"道成肉身""先问是非,再论成败""让成功与财富更有意义"等等。最近,你又独家首次提出"良知资本"。这其中是怎样的思想脉络关系?刘东华:对我来讲,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认知过程。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每个人都能让世界更美  相似文献   

5.
张春琴 《出版广角》2018,(10):84-86
红柯的长篇小说《生命树》融合现实、理想和传说于一体,呈现明显的空间审美追求.文章以空间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小说中经验空间和超验空间的变幻同构、主人公对桃源和围城的空间选择及其在现实日常中乐生的空间理想,展现小说的空间意识与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6.
《数字十年》是中央电视台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和"朝闻天下"等主要栏目里推出的一个系列报道.取名《数字十年》意在用数字梳理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迁.节目一推出就得到广大观众喜爱,网上点击率以百万计,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有观众评价,《数字十年》让人们三分钟看懂中国十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小说作品《地图与疆域》在2010年摘得了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小说受到经典的"地图非疆域"表述之启发,构建了一张以"地图与疆域"为内核的隐喻网络.从艺术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再现关系,到审美现代性与资本现代性的矛盾关系,再到乌托邦愿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虚拟关系,作品自始至终隐含着从美学场域中找寻社会救赎的创作意涵.  相似文献   

8.
李丹 《新闻爱好者》2011,(22):134-135
新版《水浒传》的播出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笔者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忠""义"情结,即融合了儒释道墨等学说思想精髓,利他、助他、自由、平等、救世的情结。本文首先从儒、释、道以及墨家的传统"忠""义"思想为中国人的"忠""义"情结溯源,通过《水浒传》中对该情结的表现,进而阐释中国人的"忠""义"情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童话》是由台湾汉声杂志社出版的,享誉全球的世纪经典童书,自从1982年出版以来,迅速风靡华人世界,三十年来畅销不衰,成为一代又一代华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中文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据悉,就在《中国童话》出版三十周年之际,大陆的读客图书高价拿下《中国童话》简体版权,并更名为《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一个风靡全球华人世界数十年的传奇出版物,首次回到了故土. 《中国童话》的出版传奇 黄永松,台湾出版人,中古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创办《汉声》杂志30余年,黄永松走遍中国田野乡间调查,采集"中国的""传统的""活生生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建立了一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国产现实题材影片《我不是药神》《狗十三》《找到你》《无名之辈》《西红市首富》《嘉年华》《我不是潘金莲》《亲爱的》等遍地开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不是药神》(31.00亿人民币)、《西红柿首富》(25.48亿人民币)、《无名之辈》(7.95亿人民币)、《亲爱的》(3.45亿人民币)、《找到你》(2.85亿人民币)等影片更是获得了超高的票房,并在全球范围内带动了现实题材话题"进口药物""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职场妈妈"的井喷式发酵。本文梳理出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成功传播策略,以期对同类型其他电影的制作和宣传提出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大发展,相当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意识到"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开始注重"教育从娃娃抓起",中国儿童文学借此迎来了黄金时期.据开卷公布的图书销售数据显示,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中,少儿板块占12%的码洋份额.其中,少儿文学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据整个少儿图书市场接近40%的码洋份额.在作家富豪榜前十名榜单上,儿童文学作家占据半壁江山.在图书市场日益萎缩的当下,儿童文学图书却异军突起一枝独秀,促使众多非少儿出版社纷纷进军童书市场以求分一杯羹.一些图书经销商甚至发出"如果没有儿童图书我们卖什么?"的感慨.由于此,儿童文学品类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青春文学""成长小说""校园文学""幻想文学""玄幻文学""动物文学""网络文学""穿越小说""网游文学""动漫文学"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2月7日,入狱8年的原山西青少年报刊社记者高勤荣刑满释放.媒体很快给出了充满敬意和同情的高调报道来迎接这位"受难英雄".在网络上有评论者把高称为"反腐斗士","一个注定会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人""中国的脊梁"等.12月14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同时刊登了对高勤荣的专访(《南方周末》:一个记者牢狱8年;《南方都市报》:高勤荣专访:莫须有的罪我不认,我不过是说了句真话).再次掀起对于高勤荣事件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13.
“梦想照进现实”,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幸运的,而“现实赛过梦想”则更是幸福无比的。《小说连播》节目之于我,就可归属后者。记得最早听到小说连播节目,是在上世纪60年代读小学的时候,借助于哥哥新装配的“矿石”收音机,我听到了长篇连播《烈火金刚》。那生动精彩的故事演播—下子像磁石般深深吸住了我,那是一个何等神奇的声音世界啊!  相似文献   

14.
《西班牙联合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有华文旧体诗词专版,这些诗词有着丰富的主题,既饱含海外华人群体浓郁的爱国情怀,又渗透出深深的乡情乡愁,其共同点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通过"黄帝""月""酒"等象征意象来抒发情怀.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家国情怀是自我认同的根本,乡情乡愁是自我认同的纽带,而中国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基因,世界华文诗词创作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朱万曙 《出版广角》2015,(10):121-122
该文从何谓花鼓灯谈起,对《中国花鼓灯》"综论编""舞蹈编""音乐编""作品编""人物编""附录"等内容做了专业评述,认为《中国花鼓灯》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花鼓灯艺术文化的面貌,是一部关于花鼓灯艺术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16.
县市社区报开办的形势与条件 据《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近十年来中国报刊广告市场的数据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2012年报纸媒体广告投放同比跌幅达19.2%. 市场份额的缩水带来了区域市场更激烈的竞争,各报近年来均加大"向下拓展"的力度.如《钱江晚报》在宁波创办《宁波城事》,在金华创办《浙中城事》;《金华日报》在永康办了《永康金报》;《温州晚报》则直接把触角伸向了所辖县市的经济强镇,在永嘉县瓯北镇创办了《新瓯北》.县市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17.
New Journalism有译"新新闻学"或"新兴新闻学"的,也有译"新新闻写作""新新闻报道"或"新新闻报道文学"的."新集纳主义"是音译,是介于新闻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写作体裁,意译以"新新闻写作"较好.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文艺评论界流行过"现实与虚构混合"的理论,认为要真正反映现实,最好是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真人真事,但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即用虚构的手法来写,于是兴起了"新新闻写作".这类作品的作者,被称为"新新闻记者"."新新闻写作"是用小说的技巧、文艺的笔法,报告所见所闻,既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又允许作者在描写事实  相似文献   

18.
"亲子文学坊"近期又推文学力作《凝望》.作者彭熙女士旅居新加坡,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作品曾多次在新加坡文艺协会举办的亲情征文大赛中获奖.《凝望》一书是她十年来博客中育儿手记的精编,由"宽大的世界,宽大的心怀""每一朵乌云都镶有金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四个板块构成.作品文笔清新简练,灵动诙谐,为读者呈现出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人物肖像的魅力─—《克林.伊斯伍德》漫笔张敬云一个人就是一部小说,那么他或她的脸则是这部小说的“封面”。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来熟悉这部小说、认识这页“封面”,但只有摄影是了解这负“封面”最直接的形式。自从1826年尼普斯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起,摄影...  相似文献   

20.
5.小说翻译在世界小说之林,法国小说占有非凡的地位。郑克鲁在《现代法国小说史》绪论中这样评价道:“法国小说在世界小说史上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19世纪如此,20世纪自然如此。19世纪的法国小说与俄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20世纪的法国小说则与美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在中国,法国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