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着苏格拉底追寻最高正义的脚步,发现了古典政治哲学的真理即“自然乃万物之尺度”。依“自然”而论,最好的政体则在于哲学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而形成的“哲学王”的统治。然而,因哲学仅关心真理、政治仅关心意见之故,这种政体只能依靠机缘而实现,这就注定了古典政治哲学因其政治理想主义特质必然走向衰落。而古典政治哲学的衰落也就是“自然”这一标准的衰落。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理解它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的确认,也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指人的纯粹的自然活动,还是一个特殊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概念,具有“自发的实践”和“自觉的实践”双重内涵.同时,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义也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起了人类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变革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理解并实践“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求。现代科学与哲学实现了“从物到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发生后,流变的事件取代了僵化的物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创造的理解,既可以从转变中得到本体论上的说明,以理解儿童就是创造着的有机体这一观点,也可以从转变中得到对创造的表现形式的关系性的说明,以理解儿童的创造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得到表现。同时,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基本立场能为“跟随儿童”的创造活动提供理念与方法上更为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政治自由是近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在政治自由问题上,卢梭以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将合理假设的“自然状态”作为逻辑起点,将“自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作为实现政治自由的必经阶段,将公意指导下的“人民主权”作为最终目标,从而构建出政治自由观的独特逻辑,同时也包含着政治自由被滥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1912—1923年间,这十年也正是我国儿童文学的诞生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倡导“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的过程,这也是与我国儿童文学最初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不仅是他文化思想中最重要一翼,还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上最初一批成果.因而,研究周作入的儿童文学思想,其史学上的意义与理论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周作人与中国儿童的被发现  相似文献   

6.
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儿童文学观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儿童到发现儿童的过程,在儿童被“发现”之后,又经历了从成人“俯视”儿童、成人单向传递转变为成人与儿童平等对话交流、儿童自主建构的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儿童文学教育也应有新的定位和策略:儿童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双向建构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西方政治哲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存在过三种思维范式,历经两次思维范式的转换。求知动物被提升到政治动物之上,蔑视行动的生活。诉诸政治一种客观主义的“法则和尺度”。为存在性政治哲学范式;从人性出发。设定自然状态,诉诸政治抽象的“自我意识”,为意识性政治哲学范式;从现实世界的整体性出发,在“理性多元化”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实践,采用“对话”的方式寻求政治问题的“和解”。为交往实践性政治哲学范式。作为现代交往实践哲学奠基者的马克思。理应成为追溯政治哲学思维范式现代转向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儿童哲学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断定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的判据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其二,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发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无休止的哲学探索;其三,如果说“儿童可以学哲学”是一个假设,那么它就是一个越来越被证实而非证伪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家庭成员角色与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下,儿童只是父母呵护的对象和私有财产,父母依长者和权威教育儿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儿童不仅仅被认为是国家的公共财产,也是独立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伴奏者”而非“指挥者”。因此,改变“家本位”的传统观念,“把自然还给孩子”应是家庭教育观念转变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吉礼产生于祭祀,吉礼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形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积累和演变中逐步形成的。它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的嬗变,从原始宗教到政治宗教的转变诸阶段。原始宗教转变为政治宗教以后,政治宗教就逐渐被完善为一套政治制度。吉礼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也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转变过程,作为一项强制性的政治制度,吉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2.
哲学很有用,但既难写更难懂,写给儿童看的哲学就更不用说了。一本好的、适合孩子的“哲学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起码应该满足这几个特点吧:其一,它是哲学的,就是通过哲学式的思辨,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中的“形而上”问题;其二,它既是儿童的,更是为了儿童的,是用符合儿童的语言和心理的话语,解决儿童内心困惑的大书;其三,它是启蒙性的,儿童哲学的启蒙重点不是要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道理和规律,而是在于与孩子们一起思考这些规律和道理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儿童的哲学大多数人都会在无意识之中把“哲学”看作是成人的专利,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直到1969年,美国的李普曼教授出版了《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一书(HarryStottlemeier'sDiscovery,中文版题为《聪聪的发现》),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哲学”的思想,人们才开始再次思考哲学,挑战传统上对哲学的认识,使哲学得以“委屈下嫁”。其实在李普曼教授倡导之前,已经有过对儿童哲学的真知灼见:皮亚杰主张儿童具有“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1]马修斯对《哲…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我校“两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转变。课程、教学和教材内容的转变,要求教员教学思维框架进行转换。经过大量的准备和努力,这个转换已初步完成。我们在课程转变过程中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三点:首先,在哲学课中贯彻邓小平理论,这是该课程的生命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市场和社会,对理论的关心程度有所减弱。这种状况也反映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活动中关系的序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不同时期会围绕不同的活动关系或者同一活动关系的不同方面而展开活动.在大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有科研与教学和教师与学生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受哲学取向即认知哲学与政治哲学关系的影响.由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宗旨不同,大学活动中哲学基础也就从认知哲学到政治哲学发生序的转变,进而引起大学的科研与教学以及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序被调整.一是认知与政治序关系调整,从原来的认知主导转变为政治主导,大学活动的哲学基础发生了序性变化;二是教学与科研序关系的调整,即从原来以科研为主要方面转变为以教学为主要方面;三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调整,即从原来强调教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最初由美国学者李普曼(Lipgnan,M.)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志儿童哲学的诞生。目前儿童哲学已经发展到为包括幼儿园直到大学的学生在内的不同群体提供哲学探究课程,而且正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如我国上海市实验学校,昆明市铁路南站小学的尝试。1999年,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帮助下,上海市六一小学也开始正式确立并启动“儿童哲学”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7.
“五四”是发现“人”的时代,也是发现“儿童”的时代。章以周作人和鲁迅为个案,考察疏于研究的成人学中的儿童形象,并比较他们的儿童观。周氏兄弟共同发现了儿童,但从具体的性格气质、人生理想出发,他们的儿童现侧重点不同,因而笔下的儿童形象也是迥异的。周作人更欣赏儿童原始、自然的一面,在儿童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和人生的至高境界;鲁迅则从改造国民性的责任出发,更深地挖掘儿童在传统化中真实的地位和真实的境遇,他们如何在精神上被“吃”,又如何参与到“吃人”的行列中。兄弟两人似乎走到了理想和现实的两极,一个更注重儿童的自然性,一个更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因而一个重在讴歌从自然的儿童身上所体现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一个则重在拯救被传统化所扼杀的处于真实社会境遇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哲学兴盛以来,人们便从追问世界的本质到追问认识世界的方法再到追问人的本质,思考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思维方式也从古代的盲目到近代的理性再到现当代的非理性转变,哲学家正深入的研究人类世界,“人的本质”是哲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西方世界古希腊哲学以来“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粗浅研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同其它学科一样,教育学也有一个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问题。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次阐述了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这是在理论上对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本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变,……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将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儿童的学习是主动的。”这又被认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先声。二者的区别恰如杜威所言是一个“重心的转变”,即以教师为重心转向“儿童是中心”。这一转变随着哲学上对主体性认识的深入而愈加完善,并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关于教学主体性的争执,就是教育观念转换在教学领域的反映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童年是进化史的产物,是"幼态持续"的结果,是一种自然意志、自然设计、自然趋向、自然目的的体现。儿童本质上是赤子、"天人""自然人"。童心主义乃古代中国哲学的内核,是古代中国人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思想。尼采与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主宰是儿童"的支援和阐释,揭示了儿童的存在论统治地位。儿童本位不只是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现代社会、文化、伦理、政治的根本法则。儿童、儿童世界与儿童研究均是复杂的隐喻系统。童年哲学或成"未来哲学"体系的核心,并将有助于促成中国哲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