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左传》保存了我国春秋时代几十位女性的一百多个称谓,是研究那个时代女性称谓的重要史料。本文拟对二书记载的女性称谓词的结构类型、成分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春秋》《左传》女性他称词的结构类型 《春秋》经传中使用的女性自称、对称词极少,绝大多数为他称词。这些他称词又可以分为3类。下面分别列举。  相似文献   

2.
《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阍弒吴子余祭"一条,参之以《左传》所记吴越之事,知其为一枚错简,被误编于此年。然三传均有传,故为《春秋》原本之误。此外,《春秋》原本尚有三枚记录日食的错简,故其必为依据史官记录而二次编纂的文本。因之可断《春秋》确为孔子之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于余祭四年亦录有余祭被杀内容,但余祭之纪年却延续至其十七年,且《吴世家》亦明确记载余祭在位十七年。故知《史记》所据吴国史料与今本《春秋》、《左传》有同有异。逐年排比《左传》与《年表》,可知《年表》记事所据确为《左传》,但与今本有异。考之《左传》之流传,知今本为刘歆、尹咸所校之本,与司马迁所据古本应有不同。知此,则刘逢禄以来《左传》真伪、成书之纷争可息矣。  相似文献   

3.
《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阍弑吴子余祭”一条,参之以《左传》所记吴越之事,知其为一枚错简,被误编于此年.然三传均有传,故为《春秋》原本之误.此外,《春秋》原本尚有三枚记录日食的错简,故其必为依据史官记录而二次编纂的文本.因之可断《春秋》确为孔子之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于余祭四年亦录有余祭被杀内容,但余祭之纪年却延续至其十七年,且《吴世家》亦明确记载余祭在位十七年.故知《史记》所据吴国史料与今本《春秋》、《左传》有同有异.逐年排比《左传》与《年表》,可知《年表》记事所据确为《左传》,但与今本有异.考之《左传》之流传,知今本为刘歆、尹咸所校之本,与司马迁所据古本应有不同.知此,则刘逢禄以来《左传》真伪、成书之纷争可息矣.  相似文献   

4.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形成我国古代历史著作同时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的重要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从思想内容、编纂体例和文学成就三方面,对《左传》作了深入剖析,高度肯定了《左传》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其中,记录的历史人物林林总总,大约有1400多人。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是复杂的。他们不是"千貌一律"的,每一个人物有各自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精神诉求和性格特征。因为角色不同,他们在《左传》中所承担的"戏"的分量和容量也是大不一样的。有的人物和读者仅仅是"一面之缘",有的则是"时常见面"(在某个时间段)。这些人物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自然界的树叶一样,千叶千面,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左传》在叙述或描写人物时,有大量的文字内容涉及到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左传》承认历史有阶段性的变化,又认识到各阶段之间的本质联系。《左传》通过描述历史人物活动及其联系展现了春秋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表现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空间历史人物的活动相联系的特点,从而初步揭示了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运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两部历史著作,记录了两个时代的不同人物和事件,表现了两个时代的不同风貌。本文从两部著作中选择女性形象这个角度作切入点,分析这两部著作人物塑造方法之不同。左传纪女性人物事迹分散于各个篇章比较零散,战国策则开始有集中写一位女性人物的篇章。左传纪人笼统朦胧不具体形象,而战国策开始有生动的外貌描写。此外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比较烘托等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体现了我国史传文学在人物塑造技巧上的日益成熟,从而成为后世小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9.
综合20世纪50年代至今,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学术语境和叙事学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文体、情节、人物三个方面对《左传》叙事研究文章进行归纳,揭示出《左传》叙事研究的思路和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 春秋、战国两个时代虽相联,但有很大的不同,纵观春秋历史要求产生《左传》,纵观战国历史要求出现《战国策》。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年前453年),史称春秋时代;从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年前221年),史称战国时代。这两个时代与《左传》、《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大致相同。《左传》和《战国策》是两个时代的标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历史时代的变化,有一段非常全面、非常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历代学者对韩愈所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严重误读,他们要求的"谨严"是以道德正当性和政治正确性压倒叙事的真实性,把叙述者对事件的阐释当做事件本身来记载,这就造成了历史叙事的片面和缺失。《左传》在许多地方采纳多种史料,叙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介绍了当时对应该如何记载的不同看法,这是历史叙述者对史实及关于史实的不同阐释的正确处理方式。《左传》记叙事件包含了《春秋》所缺乏的叙事的各个元素,运用推想,写出了人、人心和人性,文辞华美丰赡。从《春秋》到《左传》,实现了古代叙事艺术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齐乘》是元代著名学者于钦所编纂的志书,是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齐乘》的留存不仅为研究山东历史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山东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共编纂以“辞约而事核”而著称,在当时方志中亦极有特色。本文将就《齐乘》的作者于钦、《齐乘》的内容,史料价值及其在方志学中的贡献等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分元明、清前期、清中期、晚清及近代等四个阶段,概括性地总结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及其特点。认为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清代学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较为突出的,清人的研究不仅在当时呈现出繁荣态势,而且别具一种“专门之学”的特点,对于今天的春秋《左传》人物研究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历来评《吴梅村诗》者皆重其文句修辞而忽略史料价值的倾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吴诗》的史料价值进行论述。认为:第一,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史料,当时的许多宫廷斗争内幕、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吴诗》中都有具体的反映;第二,是了解吴梅村思想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吴梅村的思想变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着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诗对这一心路历程作了详细的叙述,为其他史料所不及;第三,诗中很多资料属正史所无,可补正史之不足。《吴梅村诗》是我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史”。  相似文献   

15.
(一)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长河中,传记文学源远流长,作品众多,是一股充满了生命力量、闪辉着绚丽色彩的文化激流。《尚书》是上古之书,是记言的史书。在这部被称作“书经”的史料里,或留下人物的三言两语,或记载人物的片断行动,保留着某些历史人物活动的侧影。后来,在《左传》、《国语》、《战国策》中,更有一些记载历史人物活动的名篇。它们不仅记载了一些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活动情况,更留下了这些人物富于个性特征的完整形象。这是我国传记文学的雏形与开端。到了汉代,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6,(1):48-51
族谱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对少数民族族谱的研究更有历史和现实意义。明清时期统治今甘肃永登地区的蒙古族土司——连城鲁土司,是当时甘肃、青海交界颇有影响的人物。清乾隆年间编修的《鲁氏家谱》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鲁土司家族史料,有着独特的编纂特点,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鲁氏家谱》的研究也对全面了解鲁土司及西北边政历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对历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左传》又被称为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综观《左传》全书,描绘家族人物群像成为作者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的主要载作。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左传》描绘的家族层面加以论析.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纵向描述,展示各家族的演变过程;2.从伦理道德角度进行横向审视,写出善恶不同的家族;3.从建功立业方面描写不同类型的家族;4.从内在气质上写出家族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陈钿钿 《考试周刊》2012,(31):32-33
《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详细而又具体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的兴亡史。但是关于《左传》的作者问题却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言左丘明所著,有称非左氏所成,更有说非出自一人之手者。本文拟根据大量史料,通过寻找史料中的疑点,论证《左传》的作者应为左丘明。  相似文献   

19.
《五代会要》是五代宋初著名政治家、史家王溥主持编纂,是研究五代历史的基本史料之一.《五代会要》所记载的史料大量采用实录,内容包括敕文、诏令以及各级官员的奏章等,史料的可信度较高.该书所记载史料有详有略,涵盖五代时期的社会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文化习俗制度等.因而,对《五代会要》的史学价值进行系统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左传》史料对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二百五十多次盟誓活动,分别从其自身文化和社会政治功能两大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描述。首先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描述盟誓的文化内涵及其特征,力图再现盟誓文化的历史原貌。其次,结合各类盟誓活动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入分析、研究和描述各类盟誓活动,分析和揭示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多种政治作用。通过史料解读该时期的各类盟誓活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全貌,有助于对《左传》史料的解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