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刊刊出征集上海史料信息后,得到很多会员,特别是老一辈集邮家的支持。“新光”老会员李鋆安先生特提供50年代末,他在上海集邮公司获得的由上海市  相似文献   

2.
《上海集邮》2003,(10):5-5
为了加强会员管理工作,发挥集邮家的表率作用,激励优秀集邮人才的成长,推动我国集邮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3.
全国集邮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一些有成就的集邮家参与其中,这对更好地开展集邮活动是有力的举措。在这次会上修改的章程中提出了集邮要为广大会员服务。杨贤足会长也提出了要为广大会员和集邮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我想把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是抓住了开展集邮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上海集邮》2007,(2):25-25
题示座谈会于去年12月30日在虹口职工体活动中心举行,区总工会副主席尤兴国、市出协副会长刘广实等80余人出席。虹口区邮协创办的会刊《虹口集邮》已出版23年“虹口集邮茶座”每周活动,已坚持22年,曾有2万多人次参加。《邮坛履痕》为屠松鉴、傅德霖、王松麟集邮选。已届96高龄的老集邮家屠松鉴在会上祝愿邮友健康长寿。区邮协向屠老和已故集邮家傅德霖家属、王松螭家属赠送了《邮坛履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巍巍 《上海集邮》2002,(10):15-15
提到中国最早的极限片,人们往往把目光放到印有天坛图案的《宣统登基》纪念邮票上。我没有做过统计,但至少也见过两三张,第一次是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集邮家首届集邮展览”上,从台湾集邮家蔡诗滨先生的《宣统》邮集中见到,当时非常惊讶,竞有这种极限片存世。  相似文献   

6.
李潮 《上海集邮》2003,(11):4-4
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学术委员会顾问、第一批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浙江省集邮协会顾问,原新光邮票研究会会员联谊会负责人居洽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7日凌晨零时2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九十一岁。著名集邮家居洽群逝世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我国集邮活动的发祥地。在我国广泛开展的集邮活动中,起到火车头的作用。但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的影响,上海集邮界成了重灾区,许多集邮家、邮商甚至还有艺界知名人士的邮集被查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上海“革”期间查抄邮票,经历了查抄、清理、发还三部曲。  相似文献   

8.
出书难,出集邮书更难。这句话准确地反映了当今集邮图书出版的真实情况。2006年《集邮博览》第2期文献集邮栏目刊登了著名集邮家郭润康的一篇文章《浅说自费出版集邮图书》,表达了老集邮家对当今集邮图书出版难的无奈;特别是出版社“赚作者的钱”更加让集邮者痛心疾首。集邮图书出版从兴旺走向萧条的原因我想读者都很清楚,那就是市场变化的结果。因为图书市场对集邮图书的需求在萎缩,使集邮图书不能为出版社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华集邮会”是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专门性集邮组织,世界各地的专门收集研究中国邮票的集邮家大都阅读该会会刊《中国飞箭号》,或参加该会。据《中国飞箭号》今年1月号(第63卷,第2期)报道,截至去年9月,该会共有会员888人,其中在美  相似文献   

10.
2012年4月是我国著名集邮家姜治方先生诞生105周年。姜治方先生“一生志趣在邮花”,他十几岁开始集邮,致力于收集和研究中国邮票,可说是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因而获得了海内外同胞对他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1.
集邮九问     
《集邮博览》2008,(10):37-37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请看著名集邮家游乃器是如何回答这九个问题的。Q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在我13岁时,有一位同学叫于丰玉,他给我看过他收集的苏联邮票,当时就觉得邮票真好看,并羡慕不已。我父亲知道后,便给我买了一些亚丁邮票,看了这些邮票就想起阿拉丁和辛巴德航海者动人的故事,从此也就开始了我的集邮生涯。我非常钦佩钟笑炉、居洽群、范兰如,他们都是收集中国解放区邮票的集邮家。  相似文献   

12.
三、“民办”刊物的特点: 1.专家办刊极限集邮在我国是新兴的集邮类别,专业性很强,几年来国内对此研究较透彻并获得了成绩的专家,大部分在各民间极限集邮研究会,他们负责编辑或为其撰稿的邮刊,水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京华极限集邮研究会会刊《极限纵横》,自1990年创刊以来,其大量、准确、严谨的学术性文章不但在集邮爱好者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直接在自己的会员队伍中造就出了许多各级邮展的获奖者。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首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梁鸿贵曾在明信片上为我题词“邮谊至上”,表达了老一辈集邮家对邮谊的珍视。每当我看到这张明信片,总联想到那些曾支持与帮助过我的国内外同好,荷兰集邮家德拉马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美国专题集邮协会1999年版的会员名录中,德拉马先生与我同被列在“专题信息服务”的“贝多芬”一项内。我得知后立马给他去信,希望了解他贝多芬邮集的情况。二个星期后,我就收到了他的热情回信,  相似文献   

14.
涉邮小记     
读一些不相干的书,经常会涉及集邮。作者并不是集邮家,无意中反映了集邮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书的内容,常常触动我们敏感的“邮迷”神经。最近就有二例。  相似文献   

15.
集邮在上海     
上海是我国集邮的发祥地。20年代初,我国第一个集邮团体神州邮票研究会就诞生在上海,会员22人。 具有爱国心的老一辈上海集邮家,以维护国家荣誉为己任,化毕生心血锲而不舍地收集和研究中国邮品。  相似文献   

16.
’98上海集邮节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趣味集邮展览,千奇百怪的集邮品,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有位资深集邮家说:“想不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展览的成功反映了群众文化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  相似文献   

17.
妙语     
《集邮博览》2010,(11):15-15
1.郭润康、姚树人、林衡夫、周治华是中华集邮文化主流的代表,他们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一批具有人格之美、君子之风的集邮家,共同撑起了先进集邮文化的旗帜。他们已经成为发展集邮文化的中流砥柱,他们就是中华邮苑的梅兰竹菊。(摘自《湖北集邮》2010年第5期总439期)——王新中先生以邮票话邮人。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4月24-27日上海市黄浦区集邮协会赴安徽、江西集邮旅游,基层代表与特邀嘉宾50人参加了活动。 4月26日在景德镇市政协礼堂,黄浦区邮协举行“2009黄浦区邮协专题邮票研究会暨著名集邮家、集邮作家林霏开向景德镇市老年人集邮研究会赠送集邮著作仪式”。  相似文献   

19.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20.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